上星期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來港「視察」,是代表中央政府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港人宣示調整對港政策。所以他一下機便請新聞界傳達習主席及中央對香港市民親切問候的良好祝願。(可惜新聞界卻始終沒有機會代表香港市民向張德江提問。)
一國兩制的初心
在特區政府安排的香港社會各界歡迎晚宴上,張德江發表重要講話。重中之重是他回顧當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在國家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照顧香港的現實,最大程度保持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以及維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他稱中央體現了和堅守這個「一國兩制」的初心。他表示,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原則下,港人對自己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珍視,理應得到尊重;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則是對香港「本土」實際情況的最好照顧。因此,極小數人排斥「一國」,甚至倡議「港獨」,是違背了「一國兩制」的初心。
現在中央提出一國兩制初心論,包括明確尊重香港原有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值得絕大多數港人真心地鼓掌歡迎。實事求是,過去幾年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有所動搖,主要原因是中央對港政策偏離了初心。國務院於2014年6月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一國兩制的演釋,包括法官必須愛國等,便是個明顯例子。
尤有甚者,中央官員、學者,特首及政府官員,在港的中央機構,以及一眾愛國人士對港人的疑慮不是嘗試去化解,而是用「愛國神聖、不容爭辯」的大帽子壓下去。
再舉一個偏離初心的例子。無論是按照國家憲法或《基本法》,中央當然可以在有需要時對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但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特首有責任向中央據理力爭,維護港人的利益;而在「原有生活方式不變」的保障下,港人可以各抒己見,包括表達一些中央認為不正確的言論,而不應被視為矛盾的敵方。以前者為例,今屆特首在令港人惶恐的李波事件上暴露不敢向中央陳請的懦弱形象。以後者為例,直至今次張德江來港,不少香港選民視為溫和的民主黨派,都被中央和特首劃分為不可溝通的反對派。
張德江講話有什麼含義?
張德江今次來港示範了一國兩制最初構想時的包容,就是史無前例地與幾位泛民議員會面,聽取他們對特區政府及梁特首的批評。他在離開香港前會見各界代表時,特別強調中央不分黨分派,會耐心聆聽不同意見,聽到之後將來可以交流。
張德江的講話,港人有信或不信的自由。但官員和建制人士卻沒有不跟從提示的選擇。我們應該在未來幾個月看到中央對港政策調整後的影響。讓我在下面舉出兩個情況供讀者參考。
第一、在張德江視察期間,全程笑臉迎人的梁特首會否繼續保持低調,甚至低聲下氣?有人在張德江尚未離港時放料,指他對財政司長曾俊華的滙報有意見。我估計此事曾令中央非常不滿,所以梁特首立刻出來澄清。我相信日後會看到梁特首積極地向泛民伸出友誼之手,例如已有傳聞他會帶領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深圳。這個改變是否為時已晚,留待博奕雙方考量。
第二、標榜愛國愛港的團體及個別積極分子日後的表演會否回復正常?今天香港亂象之一,正是不少人以「愛國」為名」,行「一制」之實。例如有人包圍法院,斥罵法官,甚至呼籲在網上對個別法官「起底」。有官方色彩的全國港澳研究會亦曾發表言論,指旺角騷亂是司法機關姑息暴力的後遺症。面對這些衝擊法治的行為,律政司長卻顯示罕有的包容態度。
有人指張德江在講話中希望香港的司法機構絕不能姑息縱容違法行為的說法是施壓之言,甚至是替批評香港法官姑息「暴徒」的言論背書。我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有關句子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法律之上」、「行政區政府⋯⋯切實履行維護法治的神聖職責」、「公正司法」、「社會各界對那些衝擊法治底線的行為也應該嚴厲地譴責」等字眼。張德江更強調「法治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
香港失去法治,兩制便融為一制。既然張德江強調一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的說法沒有根據,我相信打擊香港司法的言行會收歛,甚至暫時消失。
是次行程對9月選情的影響
在中央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下,我更希望警方的刑事調查,律政司的檢討決定,和廉政公署如何處理涉及梁特首的案件會令港人恢復對法治的信心,否則特區政府便是違背了中央要求的「履行維護法治的神聖職責」!
中央選擇在9月立法會選舉前向泛民釋出善意,對建制派的選情其實是利大於弊。一方面,激進分離派會繼續,甚至加強狙擊泛民。另一方面,中央容許梁特首受辱,令部分不喜歡他的建制選民消氣,有助鞏固票源。正如我之前分析(見〈建制派選舉穩中求勝〉4.5.2016),在非建制派碎片化的效應下,建制派完全有機會在地區直選上取得多數議席。所以泛民如何應對中央下一步的「交流」而又對選情有助,是個考驗智慧的政治難題。
無論如何,港人應該對張德江的講話「信住先」,看看特區政府和建制人士是否改弦易轍。同時,我們要繼續保持警惕,堅決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特別是法治和言論自由(包括講「獨」的自由。)
最後,張德江稱中央把香港內地化的說法沒有根據。其實張德江此行剛好凸顯香港的內地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實事求是,這個問題與中央和特區政府有莫大關連。我會在下篇文章詳細討論。
原刊於《信報》,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