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及所有人)的道德抉擇

令筆者慨歎的是,留意這項新聞的人當中有多少知道:這間公司正把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上一篇文章〈加拿大的森林大火 — 大自然的警號〉結尾,筆者指出,香港人透過了股票的投資,多年來已經參與加拿大「油砂」(原本稱 tar sand,後來為了吸引投資者改稱 oil sand)的「自殺式」開採。筆者何出此言?請大家先看看,以下這篇我於2014年首在《信報》專欄所登的一篇文章:
 
〈李嘉誠的道德抉擇〉
 
李嘉誠先生最近召開記者會,提到「外界低估他的身家」其實是十數年前的事,原因是當年的傳媒沒有包括他收購的赫斯基能源。令筆者慨歎的是,留意這項新聞的人當中有多少知道:這間公司正把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ies)過去近十年都在大規模開採加拿大阿伯特省(Alberta)的油砂(oil sands,以前又稱 tar sands),這種開採不但極其破壞環境,而且更令全球暖化危機火上加油。
 
圖片說明:油沙的開採已將加拿大廣闊的地區從左邊變成右邊的模樣。
圖片說明:油沙的開採已將加拿大廣闊的地區從左邊變成右邊的模樣。
 
眾所周知,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而自十九世紀中葉至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增加了40%之多,其中接近30%的增加,是上世紀中葉至今發生的。不錯,以地質年代的時間尺度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按照科學家的研究,今天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經遠遠高出過去八十萬年的變化幅度,而且上升的速率之快更是前所未見。
 
不用說,這些額外多出的二氧化碳,都是人類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其中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的燃燒。要知這些燃料都是透過地質活動經歷億萬年的變化才形成的。但自十九世紀至今,我們已經挖掘和燒掉超過一半的蘊藏量。這便有如一個富家子弟,將祖先世代積累而來的億萬家財於短短十年八載間花掉一樣。
 
數十年前科學家已指出,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會加劇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全球暖化和氣候異常的威脅(最早一篇學術論文發表於1981年)。1997年近160個國家的代表雲集日本的京都並簽署《京都議訂書》(Kyoto Protocol),就是為了促使各國努力減低排放。可惜因為自身的利益(也因為能源產業 — Big Oil — 的混淆視聽和千般阻撓),各國不但無法減排,更於協議在2012年失效時,無法將它有效地延續。今天,全球排放量已達每年360億噸這個驚人數字,而其中超過一半已無法被自然界所吸收而殘留於大氣層之中。
 
但各國沒有採取積極行動絕不表示問題不重要。剛好相反,暖化已導致不斷加劇的天氣反常:洪水、旱災、風災、雪災、熱浪、山火等接踵而來,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聯合國已警告將由此而引至的淡水和糧食短缺危機。另一方面,北極海冰的驚人融化已經超出了科學家的預期。海水受熱膨脹與冰川融化已令海面於過去一百年升高廿多厘米。這種情況持續的話,科學家估計,全球海平面於本世紀末會較今天高出一米之多。此外,大量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至令海水的酸性不斷上升。繼續下去,海洋的生態將會崩潰。
 
事情已經清楚不過: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是開發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盡快取締所有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李嘉誠擁有的赫斯基能源(個人持股35.5%、和黃33.9%),現在是開採加拿大「油砂」的主力之一。這種開採是現時地球上最破壞環境的行為,它已把過百個香港面積的自然景觀,變成極目千里的人間煉獄。
 
當然,這種瘋狂是因為易於開採的石油接近耗盡所引至(否則油公司也不會在愈來愈深的海床處鑽油,以至做成好像墨西哥漏油事件這般巨大的環境災難)。但從整體成本(包括社會成本)來說,油砂的開採是極不化算的一回事,因為開採和提煉其間,必須耗費巨大的能量和水資源,也會做成巨量的廢料和污染。而最重要的,是它會加劇全球暖化危機。最先警告世人關注全球暖化的科學家漢森(Dr. James Hansen)說:「繼續開採油砂的話,氣候定必完蛋。」(If Canada continues to exploit its tar sands, and we do nothing, it will be game over for the climate.)
 
當然,真正完蛋的不是氣候而是人類。李嘉誠先生常常強調「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精神。筆者謹此呼籲,為了人類的福祉,赫斯基公司應盡快停止油砂的開採,並把資源用到再生能源開發之上。這已超越商業決策層面,而是一個道德抉擇。
 
 圖片說明:一個超越商業考慮的道德抉擇。(政府的法例當然是關鍵,但各國政府都被大財團「要脅」(我們會撤資…)和「收買」(高官退休後的「延後利益」),於是形成一個死結…)
圖片說明:一個超越商業考慮的道德抉擇。(政府的法例當然是關鍵,但各國政府都被大財團「要脅」(我們會撤資)和「收買」(高官退休後的「延後利益」),於是形成一個死結)
 
撰寫這篇文章時(2014年初),我在《信報》的專欄已經寫了一年多。但文章以電郵發出後不久,即收到編輯部的電話,要求我最好能夠修改文章的內容,或至少下筆時的語氣「不要這麼重」。幾經爭辯之後,我為了讓文章有機會跟讀者見面,終於答應改動「萬劫不復」、「火上加油」等較強烈的字眼,並將尾段的一句改為「為了人類的福祉,赫斯基(及其他正在開採的公司)應盡快停止油砂的開採」。文章最後是刊登了,但隔了數天即收到編輯部的電郵,謂《信報》副刊改版,故專欄會暫停,並「借此多謝閣下一直以來的支持」云云。
 
我的專欄「被終止」乃小事一樁,但背後反映的卻是大事。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我的文章見報翌日,《信報》即刊登了前赫斯基高級職員陳建宗的一篇回應文章,大意是公司的業務一向遵從當地的環保法規,卻完全沒有正面回應我所指出的問題。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科學家極其憂慮,這些森林大火愈趨頻密,會加速「凍土」的融化,會令全球暖化一發不可收拾。
 
全球暖化帶來的災難當然不止於森林大火。一年前(2015年5月下旬),印度一趟特大的熱浪(多處地方高達攝氏45度)便奪去近三千人的性命。到了七月,歐洲的熱浪帶來了破紀錄的高溫:在倫敦是 36.7度、在巴黎是39.7度、而在馬德里更達39.9度。事實上,自有氣候紀錄以來最熱的十二年,全都在過去二十年內發生。所謂「事實俱在、鐵證如山」(英文則是“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大自然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發出了「黃牌」,如果我們還不猛然醒覺力挽狂瀾,當大自然發出「凍土全面融解」的「紅牌」之時,人類將會被趕離場。
 
「各國於上月不是正式簽署《巴黎協議書》了嗎?政府高層自有應付全球暖化的對策,身為小市民的我們又何需擔心?」你可能會這樣想。但對不起,你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不少人以為巴黎峰會「完滿結束」,我們便可安枕無憂,但科學家的計算顯示,即使協議中的所有承諾都能夠實現,全球的氣溫仍然會升逾攝氏 三度。也就是說,我們在未來十多二十年內,必然會超越「兩度」這個危險警戒線。
 
科學家的計算顯示,要不超越兩度的話,便必須把二氧化碳的大氣水平控制在 450 ppm之內,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便必須在2030 年之前把排放量減少40%,以及於2050之前減少80%。
 
圖片說明:世界各地正在推動一個名叫“Keep It in the Ground”和“Breaking Free (from Fossil Fuels)”的運動。我們在香港做了什麼?
圖片說明:世界各地正在推動一個名叫Keep It in the Ground和Breaking Free (from Fossil Fuels)的運動。我們在香港做了什麼?
 
我們面對的挑戰是極其龐大和艱巨的,政府提倡「綠色生活」固然全對,但對於解決問題則毫無幫助。這便有如我們受了槍傷而子彈仍在體內,但醫護人員替我們紮上紗布便當把問題解決一樣荒謬。
 
全球現時的人均排放量(emission per capita)約為五噸,而香港則是六噸。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我們在這方面責無旁貸。但《京都議訂書》簽署至今19年,香港政府在這方面究竟做了些什麼?巴黎氣候峰會所確立的一個強烈共識,是我們必須盡快取締化石燃料,而轉用好像太陽能和風能等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然而,環境局局長從巴黎返港已近半年,卻仍沒有交待香港將如何「去碳」(de-carbonize),其間既沒有公眾討論,更沒有任何「徹底去碳」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所為嗎?(「加大天然氣發電的比例」在三十年前提出還有點意義,但在今天則跟「以更上等的紗布包紮傷口」好不了多少。)
 
筆者花了大氣力寫這兩篇文章,是一文錢稿費也沒有的。但面對人類的滅頂之災,這是我的道德抉擇。事實上,面對這個危機應當怎樣回應,是李嘉誠的道德抉擇,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抉擇。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封面圖片:亞新社)
 

李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