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學會發表調查報告,指出受訪的一千六百多位中一至中六學生,有30%曾有自毀傾向,即是說十個學生裏,就有三個墮入萌生自尋短見的危機,情況嚴重,全社會都應該正視,並且要有相應的政策與落地的行動。
筆者很早經已在不同的媒體,就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出五感並重的說法,那就是安全感、聯繫感、責任感、成功感,以至更重要的幸福感。五感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關心青少年成長的,是各方有責。政府的政策與措施、家庭及學校教育,以至執掌七情六慾的各個媒體話事人,心頭上要多一份關懷,肩膀上要承擔多一份責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先是政府政策,香港面積雖然狹小,但有權力制定青少年政策的,卻是政出多門。教育局、保安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民政事務局都可列陣,但卻顯得凌散雜亂、焦點模糊的結果,筆者必須要提問:究竟有多少次措施是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長?醫生、兒童心理學家、教師、社工等專業的意見,又有多少意見被吸納?大家心知肚明,就以學校為例,一校一心理學家早已是中、小學界有需要的共同訴求,但到今天為止,大概是八所學校才被分配到一位駐校心理學家;具備五感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十分重要,但政府又有何措施鼓勵甚或實質的獎勵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環,最低限度學校每年一度家長日,政府有責任要求僱主是日放人!
小學 TSA 經已異化,返魂無術,為何不可以先停停,再重新思考呢,甚至將它廢除,又有何不可!中學新高中課程大力推動,只求國際高度認可,卻讓不少學生頻頻失敗收場,五感蕩然無存!而100個中一學生進入學校,按資助大學學位分配,只有18人可以成功,其餘的,又是五感盡失。無怪乎,另一調查指出,香港人不會笑、不多笑、不想笑,青少年也不例外。
天色雖然不會常藍,但媒體的新聞故事,常常總要灰色籠罩,青少年有價,學童自毀,媒體總愛圖文並茂,大事報道,唯恐悲情不夠,要添油添醋,完全罔顧甚麼叫對號入座、同病相憐的強烈學習效應。而近幾年的政治鬥爭、社會撕裂,灰色無望愈來愈濃重的香港,對青少年的五感培育,是有大利抑或有大害?
最後,我必須在這裏再提出,當青少年自毀的不幸事件出現之先,成人有權力的世界,誰先在青少年的身上踏上第一腳?這是成人世界要先回答的問題!
原刊於《星島日報》,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