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和美國窘境

美國人要重視社會基石,要建立國民間的盟約 covenants 彼此要互相貢獻,這是200多年來最大的危機,中國要有前車之鑑,發達經濟體可以如此演變,發展中國家要提供何種建議,才能將「新型大國關係」發展得好呢?
中國向美國抛出「新型大國關係」已有數年了,美國精英們遲遲不接招(美國普通人是不會注意到的),以不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為由,拖得就拖,符合美國再稱霸100年的夢想。這期間,中國到澳洲租用達爾文港99年,花了3.7億美元,到非洲口岸吉布提,建立補給港,再到希臘收購雷埃夫斯港(亦花了4.2億美元),這個歐洲最大客運港的股權,美國精英更疑神疑鬼,認為這是威脅美國戰略利益,但卻不想想這些盟國何以不和自己相量就貿然行動,因為這是符合他們全國利益,而置美國利益於不顧。這不是表達美國影響力已不是無遠弗界是甚麼!
 
美國精英最喜歡用數據分析,但中國數據並不代表一切,很多事要實地考察。和當地人接觸,才「接地氣」,知道事實真相。
 
美國現實是美國精英們,尤其是傳媒精英們,都是出自好家世,入名校,意識型態相近,變成外不知世界大勢,內不知國情。對新興國家和美國中產階級的苦況,一無所知,到了2016年,出現「特朗普現象Trump effect)」。這和「中國崛起」一樣,是不能接受,但亦無對策,只能抱住「特朗普必敗」和「中國崩潰論」兩者共存亡,但美國中產階級人心的改變,到2016年10月十選必分曉,而中國轉型是否成功,亦到2016年年底見端倪,美國精英的醒悟,才有「新型大國關係」的完成!
 
其實不論任何意識型態的國家,首要任務是一樣的,由主權、維穩、致富到影響力。每個國家都要爭取,有些國家與世無爭,有些國家要爭取霸權,但口中不言,若從這四點分析中美關係,有如下看法:
 
  1. 主權-中美分隔在太平洋兩岸,北京和華盛頓相隔萬里,本無主權之爭,但美國雖自稱非霸權,但駐軍全近百個據點,雖非殖民,但利益遍天下,所謂盟國亦遍天下,單是美日聯盟,為了釣魚島之爭,美國偏袒日本是很明顯,和羅斯福當年考慮將琉球歸還蔣介石政權,不可同日而語,當年琉球若不歸還日本,今日亦無主權之爭,中國為了商貿,嵐橋入澳洲,中遠到希臘只是第一步,美國精英要好好思考,如何應對,這是一盤圍棋佈局,而不是一場棒球對疊,一子錯,全盤皆落索,中國文化「以和為貴」,圍棋有「互活」,美國精英不要只着眼「全疊打」和「偷疊」方是正道。
     
  2. 維穩-美國自911後,成立國家安全局,以維穩為名,實則打探全球政要私隱,連德國總理亦不可免,巴拿馬檔案的前因後果,亦不為人知。美國警察之悍為世人所知。但亦止不了校園槍擊,美國槍枝太多了,美國維穩,中國管不了,但中國有各種「獨」的問題,由「藏獨」、「疆獨」、「台獨」、「港獨」,無處不見美國的影子。顏色革命在中東完全失敗。但美國樂此不疲,為意識形態左右。事實上,美國本土意識形態亦在大變,美國精英是「懵然不知」,還是「置之不理」都不是好現象,美國中產要精英們理「家事」,不理「外事」,聲音還不夠大,還看總統選舉的結果!
     
  3. 致富-超英趕美是毛澤東在1958年的目標。目標並未成功,白花了30年,要鄧小平在1978年重新努力,改革開放,中國帶來高速增長的30年,讓一小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激進了大部份人的鬥志,野蠻生長,前30年GDP平均成率在雙位數,2000年的人均GDP十年翻兩翻早已達到,目前要致富亦只是小康境界,但目標由人均GDP 3000美元改為人均GDP 15,000美元,已非難事,樂觀估計中國的中產階級可達50%,其購買力之強勁,令人矚目,而滅貧人口9千萬亦非奢望,相對日本在1970年代的90%中產階級或一億中流,仍有未及,但日本中產已減至40%,消費力不前,在迷失20年間盡覆。而美國中產亦30年未加薪,口號是「Lost jobs Lost wages Lost dream」,成為2016年總統大選的強大武器,美國的1%致富力量日強,而99%相形失色,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誰是誰非,已變模糊,美國當然不願意見中國追上來更不願意中國來 Buy America,中國和美國的富足程度仍有距離,但已不是遥不可及,中國中產活得有滋有味,比美國中產的焦慮和憤怒,不可同日而語,中國遊客的「暴買」行為,可見一斑!
     
  4. 影響力-中國股市匯市一動而天下驚,而是2015年底的結論,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美國的歐洲盟友紛紛加人,如有美日仍拒絶加入,但沒法成為始創國,已成事實,人民幣國際化上了日程表,跨境支付系統 CIPS 亦推出了,再加上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的建議,萬事俱備,只欠時機了,中國對外投資亦日增,推出面之廣,遍及東南亞、非洲、歐洲,只有在美國會受到阻攔,但問題不大,已不是必須條件,反觀美國在美元強勁一段時間後,美國跨國企業的海外業績,已受影響,對中國投資,更有水土不服之象,商學院6對訓練中國人才,並未見功夫,只訓練了一大批中國海歸,只有小部份為美資所用,美國影響力,一向是軟硬實力都是一流,二戰後,50年來俱是如此,但中國追上來亦是不爭之實!美國精英亦無可奈何!
     
美國在21世紀的困境是甚麼?美國精英一向認為美國是多元國家,是世界的秩序和穩定的保證人,在二戰後的20世紀確是如此,但廿21世紀,全球化的後遺症來了。美國面對是「移民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互聯網全球化」及「自我主義全球化」。美國的紐帶和柱石鬆動了。但不接地氣的精英們忽略了,到2016年選舉期才整問題浮現了!
 
  1. 移民全球化:美國自詡無種族歧視,實際是非常嚴重,奧巴馬這位少數民族總統上台,並未使問題和解,而多元化使美國更增加了拉丁裔、亞裔和伊斯蘭族群的問題,白人將在不久少於50%,白人的焦慮亦可以想像,但黑人想移民加拿大者亦大增,不少中國移民要發美國夢,却不知多元化不是一個易於處理的問題,但未到年紀老大,不知落葉歸根,世事往往如此。
     
  2. 經濟全球化:全球化令產業外移,是不爭之實,美國製造業工入大減,被服務行業工人取代,是必然的結果,所以美國投資全球,部份去了中國,無可厚非,連日本、台灣、香港的製造業,多年來亦去了中國,全球化帶來機遇,亦帶來貧富懸殊,製造了1%和99%的對立。
     
  3. 互聯網全球化:21世紀互聯網大行道,資訊全球化,全人類都得到更多選擇,甚麼都可以知道,甚麼都可以買到,由網購、海購、代購,美國的發明,中國青出於藍,中國七億網民,遠超美國的二億五,但問題亦發生了。
     
  4. 自我主義全球化:一切以個人選擇和自我決定為主,人人為我,我不為人人,美國社區凝聚力鬆散,社會責任式微,人人欠歸屬感,不知「我是誰」,中國尚幸5千年傳統文化仍在民間。
     
正是四大全球化力量的影響下,美國陷入窘境,可以見到的現象是:
  • 青年人生長於不良社會,生活沒有希望
  • 失學青年的校園槍擊事件,層出不窮
  • 青年人為了追尋歸屬感進而加入伊斯蘭國(歐美俱如此)
  • 政治兩極化,兩黨互鬥,改革停頓(台灣每有藍綠)
  • 種族衝突,無日無人,人人心慌,胡鬧宣洩
  • 大眾無力感,外不知世界發生何事,內不知國內發生何事,欠缺同情心的傳媒,加火添油,對那些經濟被壓的人們既不了解,亦不注重。(乃有特朗普現象出現)
  • 身份認同失效,「我是誰」問題重現
  • 敦親睦鄰成為遙不可及,美國文化200年太短了,只能招魂林肯,重塑愛國主義,美國人有多少愛國成疑!
  • 中產階級成為特朗普的支持者,初選節節領先,美國精英來束手無策。
  • 中產階級要維權,對政府失望,選位新的可能更差,但好過沒有改變,「我失望」成為潮流。
  • 美國人要重視社會基石,要建立國民間的盟約 covenants 彼此要互相貢獻,這是200多年來最大的危機,中國要有前車之鑑,發達經濟體可以如此演變,發展中國家要提供何種建議,才能將「新型大國關係」發展得好呢?

(封面圖片:亞新社)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