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自己唸小學乃至初中的時候,未算咸豐年,也是遠遠的回憶了,但卻記憶猶新。雖然每個年級任教中文科的老師有異,但第一次作文的題目,大抵都有重複,題目就是四隻字「我的志願」。
就讀的班級不同,學歷與經歷,以及難以言喻的境界不同,「志願」就會有所改寫。我的志願,曾經寫下的接續句,有「做醫生」、「做教師」、「做生意買賣」、「做銀行職員」,乃至「做記者 」⋯⋯雖然天馬行空,洋洋並不大觀,總有赤子情理,批改作文的老師,倒是給予及格以上的分數,又多會加上一句,努力實踐你的志願,完成你的夢想。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也是至少聽老師們琅琅上口,學生牢牢謹記,能否成事,各按修煉與際遇。但志願與夢想是學與教的雙翼天使,相輔相成,個人、學校、社會乃至國家都要有志願、要有夢,於人於己都有利的,這是好志願,是好夢。
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短短30年的時間,政治、經濟與軍事的綜合國力,早已躋身強國之列,但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有中國夢。中國夢者,當然不能只有硬實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軟實力,是要強而不霸,是要復興中華文化,中國人的整體國民質素要全面提升,國民的言談舉止要與國勢上升成正比例,是要幫助別國發展,並非妄自尊大,欺負弱國寡民。中國夢是要讓自己國家獲得全世界的尊重,並非讓一國又一國的懼怕,要實踐中國夢的上佳途徑,就是要看重教育並以最大的國力投資教育!
學校立校之初,中一學生入學之始,學校已苦口婆心,提示每一位入學的,要立志求學的目的於做人,亦要有大學夢,「能進入大學,並非代表是高人一等,亦並非代表大學畢業後,必然是飛黃騰達,不憂柴不憂米。事實上,大學畢業而失業的,不在少數,但中學生有大學夢,可代表自己定下求學目標,由此而努力奮發,可為自己、家庭乃至學校而讀書,讓中學的生涯規劃,富有挑戰又別具意義。當然,香港政府全資助的大學學額有限,大學夢並不一定限時實踐,但自問曾經認真與努力,相信念念不忘,終有所獲,今天香港乃至海外的大學之門,其實很多,關鍵是完夢的韌力,轉多個彎的,磨煉多一點,他日的成就,會更扎實、更可喜!」日光下不一定要新事,筆者總會向新入學的初中一級學生說這番話。
學生立志,學校有夢,敢相信,這雙翼是全世界很多好學校的必要!
原刊於《星島日報》,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設計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