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員馮寶寶在一次訪問中透露,有一次,她問父親馮峰,小時候她拍戲拍得那麼辛苦,他有沒有心痛過?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唔餓X死你,算你好彩!」
「天地之大德曰生」,沒有餓死女兒,馮峰的大德堪比天地日月了,這就是他們那一代人的親子觀念。父母的大恩大德,兒女當然要報,於是,一條沒完沒了的報恩路,就這樣走下去了。那個時代,父母是債主,兒女是債仔。
債權身份完全逆轉
然後,中國來了個驚天動地的文化大革命,香港也靜悄悄的來了個親子關係大革命。中國的文革,毀了好多的家庭,傷了好多人的心,很失敗;而香港的親子革命則出奇的成功,把父母子女的債權身份完全逆轉過來。從此以後,父母是債仔,兒女是債主。以前,生是大德;現在,生是負債。一句:「誰叫你把我生下來?」哪個父母懂得回答?還不趕快賠個不是,速速還債!
對於五十年代生的人(如馮寶寶)來說,他們的父母是債主,他們的子女也是債主,只有他們,是永遠的債仔,不只要還父母的債,也要還兒女的債,命苦的,是一整代的人,又豈只馮寶寶呢!
糾纏不清的關係
「夫婦本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就是這種欠債還債的觀念,令中國人的親子關係,格外複雜。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但即使交匯了100多年,傳統的親子觀念依然牢固,父母子女的關係,照樣是籐纏樹,樹纏籐的糾纏不清。
《聖經》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人與妻子連合的先決條件是離開父母,而離開父母的先決條件是父母要放手,而父母放手的先決條件是放下債主債仔的觀念。
《聖經》叫人離開父母,但十誡中的第五誡是孝敬父母,可見離開父母,並不是不孝。讓親人連結的,是愛,不是計算,不是付債還債。西方的孝道觀,很值得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