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起死回生」的神醫扁鵲 (西元前407—310年),便首先提出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現在,預防勝於治療不僅是中西文化的慣用語,更被中西醫學界視為「醫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照理,中西醫學界應該已具備一套有效的預防疾病理論,但事實上,直到目前,中西醫學界尚未出現一套完整的預防疾病理論!
尋找預防對象
簡單來說,要預防,就必先有一個預防對象。例如,建築城堡,為的是要預防敵人;鎖好門窗,為的是要預防盜賊。如此類推,要預防疾病,也必先要有一個引發疾病的對象。如果連一個引發疾病的對象也沒有,試問,我們可以預防什麼?更遑論怎樣預防了!
幾千年來,傳統中國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一直是以「陰陽理論」(Ying Yang Theory)為診斷和醫治疾病的基礎,可以說沒有一個引發疾病的「實質」對象。
以往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除非傳統中國醫學也步向科學發展。換句話說,傳統中國醫學是沒有預防醫學的。預防勝於治療,只淪為一個不能實現的慣用語。
西方醫學可有引發疾病的「實質」對象?有!17世紀之前,傳統中國醫學和西方醫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科學」!但在一中、一西醫學巨著相繼面世後,傳統中國醫學持續在原地踏步、不思進取,而西方醫學卻從此步向不斷的科學發展。
雖然李時珍(1518—1593)的《本草綱目》得到西方科學界的重視,甚至被《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所引用,但它的影響力,遠遠不及哈威醫生(William Harvey,1578—1657) 的《動物心血運動的研究》。
哈威醫生的成就可說前無古人,卻又啟發後者。在他的著作裏,他證明人體的血液是透過一個動脈、靜脈的網路,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流動。
哈威醫生對研究者最重大的影響,是他那一絲不苟的「證明步驟」。「證明」,從此成為科學研究的黃金標準。在科學上,不管任何假設、概念、理論和發現,都必須透過證明才可以接納。
19世紀 預防終於有了對象
在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證明「細菌理論」(Germ Theory)確實無誤之前,醫學界並不相信細菌的存在,更不知道19世紀的「頭號殺手」傳染病,是由細菌和病毒所引發的。
直至細菌和病毒的存在證實之後,醫學界才有一個引發傳染病的「實質」對象,並且接納在接生和做手術前「洗手」,可以預防細菌和病毒,藉由醫生的手傳播給產婦和病人!
有了細菌和病毒這些「實質」對象,注意衛生、包括洗手和消毒,才成為預防傳染病的金科玉律。
但真正使傳染病失去殺手領導地位的,是針對細菌的抗生素和針對病毒的疫苗。抗生素和疫苗的發現,大幅降低發達國家的傳染病死亡率。
誰取代了傳染病的領導地位?那就要視乎每一個國家的疾病死亡率的流行榜了。大多數發達國家如美國的三甲,依次是冠心病、癌症和中風,而中國和香港的三甲,依次卻是癌症、冠心病和中風。不管哪個發達國家,這三甲的總和,是那些國家人口死亡率的百分之75!
你可知道怎樣預防這三大殺手?你不知道並不足為奇,因為大多數醫生都不能給你一個滿意答案。如果他們的答案是你知、我知、小朋友都知的「均衡飲食,經常運動,戒煙,戒酒,減壓,減肥」,你肯定不會滿意,因為這個答案裏連一個引發疾病的「實質」對象也沒有。試問,你可以預防什麼?
事實證明,以上的預防方法,不能降低三甲的死亡率,尤其是心血管病和癌症。如果真是奏效,心臟病發、中風和癌症的患者也便不會愈來愈多,而猝死的受害者更不會愈來愈年輕了!即使服食降膽固醇藥和薄血藥也於事無補。
很明顯,針對膽固醇是找錯預防對象!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