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猴年如何趨吉避凶

去年我的預測是年頭年尾相同,今年丙申猴年的股市年尾比年頭的市況會更差。
正如去年流感爆發,香港的死亡人數是400多人,2003年沙士的死亡人數是299人,為何我們感到沙士比流感更為恐怖呢?就是因為醫生也感染到沙士病毒而死亡。同樣巴西最近爆發的塞卡病毒,醫生也無疫苗和方法去醫治。恐怖與否,關乎媒體的感染力的大小,歐洲並非媒體所形容般恐怖。
 
有人說現今世界上最強的國家是德國,美國開始沒落,中國人有句話,爛船有三斤釘,中國由窮變富需時30年之久,所以美國由富變窮也需要點時間。台灣變天後,初期應該不錯的,四年後續選總統時,就會出現問題。今年最好的地方在東南亞地區,是最佳旅遊地區,較為安全的是美國和東南亞。不過30年前去旅遊比現在舒適,現在的過境檢查手續非常繁複,手持中國特區護照比持有美國護照更為安全。
 
現在有破軍新一代,佔中、衝擊校委會、台灣太陽花學運、阿拉伯之春、ISIS 恐怖分子,他們的價值觀與我們都不一樣。這些都會在2020年之時開始發作直至2043年,這就是九運,離為火,其中一象為革,好的一面就是革新, 另一面就是革命,可好可壞。 我們有沒有想過將來可以乘坐單人飛行器不用坐巴士,正如我們20年前沒有想過 iphone 如此方便,這就是好的改革。埃及被恐怖分子故意襲擊旅遊點,嚴重破壞埃及的旅遊經濟命脈,香港如是,同樣在旅遊點鬧事趕客。我們看外國新聞,可知某程度上香港與埃及所遇類同。
 

生肖沖犯太歲如何化解

 
火猴年要自求多福。每人的反應都不同,屬猴的人犯太歲,屬虎沖太歲,有些人會遇到吉星,也可以是很好的。屬雞的人有吉星,無論屬雞或屬猴的人,猴年的運程也不能一概而論,要以邏輯方向來理解這類預測。為了讓大家容易接受,我會把它簡化,當然簡化就一定不精確,正如我們分別用顯微鏡和放大鏡去看細菌一樣。 屬猴的人不是全差的,屬雞的人也不是全吉,否則難道每年犯太歲的人都遭殃,12年後全人類都覆沒了嗎?所以說即使今年犯太歲也不用太擔心。引用鄧小平一句話:摸着石頭過河,又或廣東話說的:「㩒地游水」。(按住地板游泳,意謂小心行事,萬無一失,編按。)
 
今年犯太歲的人,人生大事就避免做,比如創業、置業⋯⋯儘管因循苟且,馬馬虎虎過了今年再決定好了,把災禍率減至最低,這就是最簡單的處事方法。計算紫微斗數時,發現今年會有「血龍之災」,就是會有跌倒損傷發生,嚴重的要做手術,最嚴重的會有交通意外,血光之災,尤以今年的秋冬季,會有比較多大型交通意外,犯太歲的朋友秋冬季避免外遊,不要到受恐襲威脅的區域。
 

今年中國的運勢

 
廣東一帶較為亂,人禍較多。在中原地區,長江黃河之間,瘟疫、流感、災疫比較多。
 
大家可留意歷史,我們生於在這個年代,在中國歷史角度來看是最好的。在康乾盛世之時,康熙時代統治的60年,打西藏、平俄羅斯外,在西南面雲南、貴州等地不斷有人作反,直至雍正上朝,派任鄂爾泰去「改土歸流」,當時張家界以西之地,土家族、湘西、鳯凰城等地,這些地方土壤貧瘠,都實行鄉紳土豪統治。
 
康熙年間,曾出現一個小冰河時期,在廣州所錄得的最大風雪紀錄就在康熙時代,原因是冰島火山大爆發,火山灰遮蔽天空,出現一段長時間的冰河時期。雲貴出現了八年大旱,造成大飢荒,政府沒有救濟,無路可走之下,人們就只能做賊作反。康熙年代雖是太平盛世,西南仍出現約有十次作反之多。
 
過去八年中國雲貴省都有旱災,為何沒有造成飢荒,其一就是因為現在有公路,可以運送水和糧食。其二就是離貴州300公里有個地方,住了60萬人,一條河也沒有,卻生產全國最優質的 A 級煤,北京發電廠都會使用,他們以煤換糧水。今年開始雲貴會好些,過去幾年,中國地震主要集中在雲貴地區,我們就叫這是「兆」,人們都認為這接近迷信、怪力亂神。
 

魚為陰物 魚代表老百姓

 
大家還記在佔中前,發生了幾次「兆」,很多魚從西環碼頭跳出來,在九龍塘又一城商場落雹後被大量雨水湧入。我在《信報月刊》有一篇文章,統計香港有記錄的落雹時間。那些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一次落雹有好事,最差的是在1967年、2002年、2003年及最近的這一次,雹落在市區及元朗、天水圍這些所謂悲情城市。
 
2016年1月初,寒冷空氣襲港期間,大埔有死魚,屯門河有死魚,半年前啟德也有死魚,是否陸陸續續有死魚?凡有死魚就代表死的是平民百姓。史記有記載, 戰國時代,黃河有魚逆游入渭水,咸陽的人在河邊食魚,這段記載,後來司馬遷釋解魚為陰物,代表民眾。這是六國歸秦的現象。這個現象非常不好,秦始皇攻打六國的時候, 白起坑趙卒40萬,動用了秦國100萬兵力去打這場仗。雖無記載,但估計死傷人數眾多,血流成河!
 
今天的香港,佔中之後,我們就受到這個結果。死魚來了⋯⋯大家要小心防變,仍然是這一句:大家要自求多福!
 
「丙申猴年如何趨吉避凶」講座。(灼見名家圖片)
「丙申猴年如何趨吉避凶」講座。(灼見名家圖片)
 
 
(封面圖片:Wikimedia commons;設計圖片)

蔣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