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曾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同時期的世界有不同的潮流。當時中國貧窮、愚昧、人民水深火熱,不少國土(包括香港)被列強殖民。於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滿清皇朝,建立中華民國,順應的世界潮流歸納在他倡議的三民(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內。
百年後的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舉世忌憚的強國。她不屑西方自由價值,高舉民族大纛,並藉此凝聚民心、鞏固統治。
國家統一,是中國歷代雄才偉略的君皇的理想,也是習近平主席致力實現的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元素。雖然台灣在美國撐腰下難以被統一,但台灣不敢言獨的現狀,不會因為模糊九二共識的蔡英文上場後有所改變。西藏、新疆少數民族搞獨立不成氣候,而問題亦可歸咎於文化、宗教差異,恐怖主義和外國勢力等因素。然而,同文同種的香港有人倡議獨立建國,雖然只是吵耳的噪音,卻難免令一言而為天下法的中央尷尬。
我曾撰文分析部分港人分離中國之心以至倡議獨立的成因。(見港青分離中國之心是怎樣形成的、講硬道理 就能夠「解決」港獨嗎?)本文先從世界潮流角度剖析已成香港主流(但沒有統一涵意)的本土主義,然後討論溫和民主派如何定位的問題。
二次大戰後,共產主義與(包含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兩大世界潮流明爭暗鬥,結果以蘇聯解體,共產國家全面(北韓除外)走資分出勝負。這是福山(Francis Fukuyama)於1989年寫下《歷史終結》(The End of History)這篇轟動學術界的論文的背景。
2014年,福山回顧歷史,修正了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勝券在握的結論。在《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一書中,雖然福山維持自由民主制是普世的治國模範,但他以美國為例,指出民主體制發展到今天產生諸多弊端(例如政府權力過度下放,金權勾結),呈現政治衰敗的危機。同時,目睹中國在短短1/4世紀期間經濟高速發展,福山承認,相對有權力限制的民主政府,威權管治的確發揮極大的推動作用。不過,中國會面臨重大挑戰,就是如何平衡國家權力與民主和法治。
溫和民主派的困局
引述福山前後有別的觀點,不是想評論不同政治制度的優劣,而是想藉此指出,曾影響世界超過一個世紀的西方民主制度已失去昔日的光芒。以自由選擇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透過全球化產生的巨大財富,卻導致歷史上最懸殊的貧富差異,而恐怖活動變本加厲則令發達國家習以為常的個人自由和人權保障備受衝擊。當只有少數富人可以全球為家,而絕大多數人,特別是新世代只能留在看不到光明前景的本土時,凌駕普世價值的本土主義便成為最新的世界潮流。在歐洲,極右政黨紛紛勝出大選。一向以維護世界和平、推廣民主人權為己任(當然包含私利目的)的美國出了個在總統初選中領先對手的共和黨參選人特朗普。這位口出狂言的政客代表的正是廣而大之的本土主義。
回看香港,回歸後逐漸加速的中港融合符合大一統的國家利益,不過,在過程中產生的經濟利益絕大部分沒有落在一般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的身上。此外,中港融合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港人普選無望,和原來生活方式、文化、價值受到嚴重衝擊。在這個情況下,本土意識愈來愈強烈是正常現象。當特首梁振英也不得不重彈他三年前的「港人優先」舊調時,「本土」主義已經儼然成為香港浩浩蕩蕩的政治潮流!
本土主義的極端主張當然是香港與中國分離,獨立建國。鐘擺的另一邊是把本土當成口號,沒有清晰論述和具體政綱。我認為前者是絕路,暫且放下不談。後者是目前建制派採取的權宜之計。但對溫和民主派,這卻不是個選項。
早前公民黨創黨十周年,發表以《為香港而立:本土、自由、多元》為題的宣言。在本土方面,宣言強調紮根在地,批評一國兩制走樣,可惜缺乏本土論述,也沒有具體建議。當然,宣言不是政綱,公民黨稍後如何把本土主義納入競選綱領,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其實在中央眼中,溫和民主派的代表不是愈來愈激進的公民黨,而是始終留有餘地的民主黨。日前民主黨在立法會上罕有地表示會投票通過財政預算案。我估計民主黨此舉是希望透過支持認同「本土」的財政司長曾俊華,一方面向中央釋出善意,另一方面向支持本土但抗拒勇武的選民表明心跡。
在激進民主派和建制派的夾攻下,民主黨近年不斷流失選票和議席,2010年,民主黨顧全大局,與中央達成政改妥協方案,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在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上再度失利。在去年底的區議會選舉上,民主黨的資深溫和成員何俊仁亦在建制派精心策劃下落選。
今天民主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令支持本土的選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相信繼續採取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手段,能夠從中央和特區政府手上取得成果。
從中共的意識形態角度看,港獨十惡不赦,但本土主義也須警惕。溫和民主派(或中間路線)能否找到出路,最終還是由中央定奪。這正是以本土為主的青年新政黨倡議前途自決的原因。
原刊於《信報》,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Amazon)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