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同哪個稱呼?——遠見民調顯示:「台灣人」

今年3月遠見民調中心做了一次「民眾自我概念」的調查,在可以複選的項目中,逐項提示的五個稱呼是:台灣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亞洲人、華人、中國人。你會選哪些稱呼?
今年3月遠見民調中心做了一次「民眾自我概念」的調查,在可以複選的項目中,逐項提示的五個稱呼是:台灣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亞洲人、華人、中國人。你會選哪些稱呼?
 
這些稱呼反映出「自我認同」。愈有世界觀的人,愈會擁抱最廣的概念;愈有強烈鄉土觀念的人,當然愈認同自己成長的地方。  
 
魯迅寫過:「我到過的地方,都是我的家鄉。」辛辣的筆,做了最寬容的解釋。
 
家、家鄉、住處、棲身之地,都有一些相似,更有一些不相似。最溫暖的是「家」;最懷念的是「家鄉」;天天過日子的是「住處」;時時漂泊的是「棲身之地」。  
 
不久前在香港遇到一位年輕的記者問我:「在全球傑出的華人中,你最佩服哪一位?」我說:「在接觸過的有限的優秀華人中,我最佩服的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校長田長霖。」他在七年校長任內(1990年~1997年)做得有聲有色,最受人讚賞的是他推動以「多元化」追求卓越(Excellence through diversity)的各種努力。卸職時克林頓總統在賀函中,也特別稱讚他:「促進美國高等教育及社會的多元化。」美國社會沒有「多元化」的推動,怎麼可能在2008年出現了第一位黑人總統?一想到還在立法院等待修改的「陸生三法」(不准給獎學金、不准暑假打工、不准考證照、不准留台就業……)其中之歧視與排外,真使以自由、民主、開放自傲的台灣無地自容!
 
《遠見雜誌》3月民調的結果顯示:民眾認為自己是(可以複選)台灣人:九成七;中華民族一分子:七成八;亞洲人:七成五;華人:六成九;中國人:四成二。
 
這是1032位20歲以上民眾的抽樣調查(抽樣誤差在正負3.1%),反映出當前台灣民眾的「自我概念」。
 
我生在南京的將軍巷,正是中日抗戰前夕;長在南港眷村,四邊在1950年代全是農田。大學畢業後去美國讀書、教書逾40年,那是友善開放的富裕之國。近十餘年以台北為地緣中心,去大陸各地,也來去美國及鄰近國家。
 
對這五個稱呼,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價值取向,使我都喜歡。也許還可加一個「地球人」的稱呼,星雲大師常自稱是「地球人」。
 
我曾寫過:「心中的家鄉」似乎只是一個夢幻的境界:那裏有共同的記憶、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認同、共同的願景。戰亂中成長的一代,大多數人只有家鄉的記憶,難以有「家」;此刻在小康的台灣,已有安定的「家」。在淡水小居遠眺:
 
水與海匯聚,
雲與山相依,
異鄉宛如故鄉。
 
原刊於遠見論壇,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