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就像站着看球賽

看台的觀眾站了起來;後排的人視線被阻,逼着又站起來;再後排的觀眾又站起來。整個球場的觀眾都站起來,大家都看得很累,而視野卻跟坐着時一樣。
近日多名學生自殺,輿論照例狂罵教育官員,然而,喧囂過後,一切回復舊觀。恐怕再過一段日子,又會有學生自殺,然後輿論照例喧囂,跟着又照例復歸舊觀。
 
自1918年魯迅開始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近百年來,一直不斷有人在叫救救孩子,但直到98年後的香港,我們還在繼續的叫。如果叫罵是有用的話,何解近百年了,我們的孩子還是一樣的慘,甚至是更慘的呢!
 
凡有學生出事,教育局都會成為眾矢之的。功課多,往往是最大的罪名。但諷刺的是:功課愈多愈深的學校,就愈是其門如市。學校功課的深淺、多寡,有如市場供需,你嫌功課太多太深,大可退學,校門口還有許多家長在排隊。傳統的「棒下出孝子」,已經因為法律不容許而過時了,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仍陰魂不散地縈繞着每個香港家庭。試問有哪一個教育官員,可以有移風易俗的大能,讓陰魂散去?
 

補習成了風氣

 
孩子壓力山大,把問題推在教局身上,是容易的;然而,先不說給學生多少的功課、多深的功課,是老師專業自主的範疇,教局不宜干預;即使教局膽敢干預,學校的功課真的少了,但若家長為了子女能贏在起跑點,硬要給子女做沒完沒了的補充作業,硬要他們上沒完沒了的補習班、才藝班時,教育局可以干預嗎?
 
課後補習的學生,就像看球賽時站起來的觀眾。經濟學家熊秉元在《大家都站着》中曾提到,在球場中,若看台的觀眾為了看得更清楚,於是站了起來;後排的人視線被阻,逼着又站起來;跟着,再後排的觀眾又站起來。到頭來,整個球場的觀眾都紛紛站起來,大家都看得很累,而視野卻跟坐着時一樣,倒不如當初大家都坐着看比賽更好。
 
當補習成了風氣,家長們都有這種心態:你不補人家補,自己的孩子不就吃虧了嗎?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吃虧呢!於是,大家都跟着補習,就像球場中站起來的觀眾。就這樣,由小學站到中學,一站就要站12年;學生身心疲累,家長也花費巨大,彼此都捱得很辛苦。
 
要切斷這種惡性循環,首先要糾正家長的心態;若輿論只一味譴責教育官員,避重就輕,恐怕再過100年,香港的孩子還是一樣的慘,輿論仍然在叫嚷「救救孩子」!
 
(封面圖片:Pixabay)

施德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