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事件是一國兩制的警號還是喪鐘?

假如李波事件真的在信者自信及特區政府終止調查的情況下就此了事,中央政府可否考慮向港人發個聲明,澄清沒有內地官員參與李波偷渡回內地,以及在一國兩制下,中央不容許內地官員在香港執法?
日前李波被內地執法部門移交返港,讓他可以向警方要求銷案。李波被安排接受幾份傳媒訪問時,再三聲明自己之前是主動回內地配合調查,又稱身為中國人,配合調查是他的義務。他說香港雖然有言論和出版自由,但也不能造謠和胡編亂造,所以他承諾不會再出版發行胡編亂造的書籍。
 
與警方會面時,李波重申他之前是在朋友協助下,用自己的方法自願返回內地,並不涉及綁架。但他拒絕透露偷渡詳情。事後警方表示會繼續調查事件。
 
李波返港當天,有線電視播出資深大律師兼大律師公會主席譚允芝的專訪。在訪問中,譚允芝指李波事件是香港回歸以來最令人憂慮的事,形容為「一般智力嘅人都覺得問題多過答案」。李波返港不夠一天便回內地後,譚允芝出席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表示李波似是有口難言。她認為事件已觸及港人的核心價值,包括言論及人身自由等,當權者必須正視及處理,否則不利一國兩制的實踐。
 

信者自信 

 
有趣的是,香港起碼有兩位擁有一般智力以上的知名人士認為李波事件應該告一段落,無須處理。一位是民建聯資深黨員兼立法會議員、剛被特首梁振英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的葉國謙。他以南亞人偷渡來港為例,表示對李波偷渡回內地的能量「唔敢懷疑」。「李波好清楚話佢係自願,信者自信,唔信永遠都唔信。」
 
另一位相信李波說話的是前立法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她說無理由質疑李波說謊,以及無證據顯示內地公安來港執法。她批評李波被綁架返內地的說法為「靠估」。「你唔信,我都冇辦法令到你信」。
 
我希望上述兩立愛國愛港人士稍安毋躁。絕大多數港人對李波事件感到憂慮是客觀事實。早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北京兩會會議期間罕有地主動向香港記者發言,稱香港最近「出了點事」,有人擔心中央對港政策會變,因此他要強調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不走樣、不變形。王主任口中的「點事」相信是指李波一事。
 
絕大多數港人擁有一般智力是另一個客觀事實。在李波事件上,他們留意到李波不止一次表示有朋友協助他偷渡回內地。所以他的偷渡「能量」不是像葉國謙說的這麼高,是需要別人幫忙的。可惜李波始終沒有透露這位(或這些)朋友的身份和相關的詳情。既然李波拒絕澄清這個關鍵問題,擁有一般智力的香港人和外國人質疑他不是自願離港返內地,便是個有可能發生的推斷,而不是個毫無根據的「靠估」。
 

充滿疑慮

 
一天我們不清楚究竟是什麼人協助李波偷渡返內地和他(或他們)使用什麼協助方法,我們很難接受李波指自己是自願回去的說法。這是因為具備一般智力的我們,不會簡單地相信當事人的說話就是不容懷疑的真相。
 
在一般無傷大雅的情況下,「信者自信」或「你唔信我都冇辦法令你信」當然可以就此了事。但李波事件不是一般情況。這件事令港人擔心一國兩制變了形、走了樣,亦令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是否依然尊重一國下的港制。
 
中央目前的處理方法是對港人重申會堅定不移、全面準確地實踐一國兩制,對外國的質疑則採取一貫的不容外人說三道四干涉中國內政的立場。問題是:中央和特區政府是否應該設法令李波事件真相大白,而不是讓它變成港人心中一條刺和國際社會一個疑團?
 
真相大白當然不僅是相信當事人李波的一面之詞,而是將所有協助或涉及他偷渡回內地的人及事公諸於世。李波說協助內地調查是履行他身為中國人的義務。為了釋除港人的疑慮,他可否披露偷渡詳情,藉此履行他身為香港人的責任?為了恢復港人對一國兩制沒有變形的信心,中央執法部門可否勸告或要求李波與香港警方合作,提供全部有關他如何自願偷渡返回內地的事實?
 

一國前提

 
我對事件的真相最終會大白沒有信心。我估計李波會一直拒絕向香港執法部門披露偷渡詳情,同時愈來愈多愛國愛港人士會加入葉范行列,爭相公開表態,聲稱相信李波,並批評所有質疑為無證據的「靠估」。然後隔了一段時間,政府會公布,因為找不到任何觸犯本港法律的證據,決定終止對李波事件的調查。梁特首或者會重申,在一國兩制下,不容外地執法人員在港執法。
 
到時港人心中是否留下一根刺成為個抽象問題。看得到的後果是雖然香港在法律上有言論及個人自由,胡編亂做的書籍會不見了,識講識做的人會多了。
 
李波返港時說得理直氣壯:「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國,沒有一國就沒有兩制,作為中國人,配合調查是義務。」假如將來繼續有港人像李波般自願偷渡回內地配合調查,一些愛國愛港人士可能更振振有詞,批評對事件表示懷疑的人不明白或不接受配合調查是中國人的義務這個大道理。
 
最後提一個小意見:假如李波事件真的在信者自信及特區政府終止調查的情況下就此了事,中央政府可否考慮向港人發個聲明,澄清沒有內地官員參與李波偷渡回內地,以及在一國兩制下,中央不容許內地官員在香港執法?雖然這樣做也是信者自信,但總算是對港人聊勝於無的一點安慰吧?
 
原文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