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3年,APEC 再次來到中國。11月10日至1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舉行。包括高官會議和部長級會議在內的會議周則自11月5日起已然啟幕。從其改採取的空前嚴格的安保、環保等舉措來看,中國政府異常重視此次國際活動。這畢竟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以來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最重要窗口。
與13年前的上海峰會相比,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格局已經發生滄桑巨變。中國上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美國則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本次 APEC 會議前,各國政要和傳媒紛紛發聲,傳遞的信息相當紛亂,折射出變動中的國際秩序尚在尋找新的錨點,有競爭也有合作。中國應不迴避競爭,併力促合作。
三大議題促亞太地區發展
本屆峰會主題是「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三大議題相輔相成:「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主題和議題的設置均緊扣本區域現實,既立足當前,又着眼長遠。本屆峰會為探討符合亞太地區發展需要的合作機制提供了平台。
歷經25年發展,APEC 成為本地區覆蓋面最廣、代表性最強、級別最高的合作機制。然而,應當承認,APEC 機制面臨挑戰。亞太雖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區域內大部分國家都面臨結構性改革和發展方式轉型的艱鉅任務。而 APEC 成員在如何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等方面存在分歧,多項談判舉步不前。
亞太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
本次峰會最為顯著的分歧,當屬各方對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態度。
據中國官方介紹,本屆 APEC 會議期間將就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達成重要共識,並完成《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路線圖》的制定。而據外媒報道,由於受全力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美國施壓,亞太自貿區談判將無緣 APEC。中國商務部負責人回應稱,建設亞太自貿區是21個成員的一致願景,不存在阻止和衝突的事。事態如何發展,需待會議公報公布後方可知曉。不過,顯而易見的是,長遠願景一致,亦不排除各方在主導力量、推進進程、規則制定、機構設置等方面存在具體分歧。而國際經貿談判的經驗表明,正是一些重要的細節會決定談判成敗。
亞太自貿區的概念始於2006 年 APEC 越南河內會議,美國起初非常熱心,隨後此議題近乎沉睡,在今年5月 APEC 青島高官會上由中國再次提起。重啟亞太自貿區,有利於進一步整合本地區各種雙多邊合作機制,盡可能減少各類自貿安排可能帶來的重疊化、碎片化。它也並非另立爐灶,而是對 TPP 框架以更廣闊的、開放式的回應,且更符合實現亞太自由貿易的目標,無非是在推進手法方面需要採取靈活措施,避免互疑。
亞太經貿博弈並不止於此。作為 APEC 中國年成果之一,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簽約成立亞投行。印尼上周也表示有意加入。不過,亞投行參與者並不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亞太重要經濟體,更不包括美國和歐洲國家。美國等方面的保留意見包括,亞投行是否會降低其他開發銀行採用的標準,是否會只提振中資企業,其他國家是否有發言權、透明度如何等等。深層原因則在於,中國此舉被視為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撼動日本以亞洲開發銀行為平台的亞洲金融格局。
中國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好機會
中國國力日益增強,惜乎在不少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並未隨此提升。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以來,希望在國際上展示出更寬闊視野、更積極作為,中國正在尋找能夠扮演自信且有影響力角色的多邊機制或機構。這既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也符合世界一直以來對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期待。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透明的態度推動這一進程,讓各國不僅聽其言,更能觀其行,以切實行動打消互疑,共謀發展。最有力的回應,莫過於與其他成員一道,把亞投行打造成透明高效、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樣板。
目前,亞太地區存在東盟與中國(10+1)、東盟與中日韓(10+3)、美國牽頭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中國主張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多種地區合作機制。應當說,這些機制有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一面,也有相互競爭的一面。哪些機制能夠生存發展,直接取決於支持力量的大小,但歸根到柢,取決於哪種機制最能有效推進本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本質上是一種制度競爭。
對於決心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中國來說,必須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才能完成深化改革繁重緊迫的任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主場召開的本次 APEC 峰會,是中國反思「亞太需要什麼樣的中國,中國需要什麼樣的亞太」的難得窗口。將改革與開放相結合,打造出多邊合作、互利共贏的符合各方最大利益的亞太自由貿易新制度,終將會近悅遠來。
原文為2014年11月10日財新傳媒《新世紀》周刊第43期社評,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