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國際評鑑(二):善用與誤用

善用大型國際評鑑,並有系統地總結和整合這方面的資訊,對建立、改革或改良國家的系統評估很有參考價值。

大型評鑑的誤用

 
另一方面由於大型評鑑頻次日益增加,誤用大型國際評鑑的結果亦引起公眾的關注。近年 PISA 數據的誤用引起英、美、澳洲及歐洲等地學者所質疑。
 
例如英國2014年《衛報》刊登了 Stephen Ball 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向 OECD/PISA 負責人對 PISA 測試的影響表示深切關注和作出呼籲(the Guardian, 4 May 2014) 註一,筆者嘗試摘錄部分重點如下:
 
雖然許多國家幾十年來都有採用標準化的測試,但是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均備受質疑,而 PISA 卻顯著增加了此類試題的比例、助長對這種量化評估的依賴。
 
儘管研究均顯示要改善教育實踐,必須通過數以十年的持久變革才能實現, PISA 卻安排以三年為一個評估週期,導致社會各界在教育政策上的關注焦點,從長遠的規劃轉向急功近利的短期修正,以望其所在地的國際排名迅速攀升。
 
PISA 側重於考核語文、數學、科學等認知能力,使公眾的注意力偏離了涵蓋道德、公民和藝術發展等不易衡量或難以量化評估的全人教育目標。
 
OECD 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組織,自然是偏向於公立或國營學校在社會經濟方面所擔當的角色。但是裝備年輕人以尋找工作並不是公立教育的唯一目標,忽略了裝備學生參與民主自治、道德行為和追尋個人成長及幸福等的生活主要目標。
 
最後而又最重要的是:不斷循環的 PISA 全球測試,正危害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教室,觸發更多「供應商」參照 PISA 的試題製作教材、練習和模擬卷,繼而蠶食教師的教學自主權。這樣一來 PISA 將進一步增加應試壓力,危及學生和教師的福祉。
 
總結而言,上述為西方學者對誤用大型評鑑的觀察,值得我們關注。香港 TSA 最近亦引起不少公眾的關注,其原意是系統性評估,後來卻誤用作個別學校的監控,對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構成重大壓力。程介明教授曾指出「政府過了分寸的是,把 TSA 的效用伸延到監察學校的表現,超越了原來設計。『全港』性質的學生測試,是全系統的評估,不同於個別學生的評估,也不同於個別學校的評估。」註二 因此,對香港而言,值得反思的是各個評估的原意或作用是否得以保留及發揮呢?各種評估的誤用式濫用又能否避免呢?
 
註一:The Guardian, (4 May 2014) retrieved from website:
 
註二:程介明(2016)。〈TSA 風波:教育局未能撥亂反正〉。《灼見名家》。2016年2月12日 (http://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6486)
 
(封面圖片:Pixabay)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