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岩屋毅(Iwaya Takeshi)12月25日應邀訪問中國,和外交部部長王毅舉行會談並共同出席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第二次會議。這是「雙毅會」,漢字「毅」的日文發音是takeshi。行前岩屋接受多個媒體的採訪,點名批評安倍晉三和岸田文雄強調「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言論,認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應該通過兩岸和平談判解決。「日本期望台灣無事,不應該宣傳台灣有事,因為台灣無事,日本也就無事」。他表示日本願同中國一道共同努力,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日本共同社發文,表示日方希望以此為契機,改善兩國關係:構建具有建設性且穩定的關係,在兩國可以互利的領域展開合作。這是自去年4月林芳正(Hayashi Yoshimasa)以來,日本外相再次訪華。岩屋毅於今年10月才就任外相,第一次出訪就到北京。
中日關係將會大幅改善
特朗普即將上台,東亞局勢將會大變。拜登下台前搞局,賴清德過境美國竄訪,尹錫悅魯莽行事戒嚴,解放軍演練拒止、防範外敵干擾武統,美軍從琉球撤往關島。這些表面現象,其實反映背後美國兩大暗黑勢力惡鬥,東亞局勢將翻開新的一頁。日本不蠢,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要趕在特朗普出招之前,搶先一步。情形就如同53年前尼克松宣布訪華之後,田中角榮搶先和中國改善關係一樣。
估計中日關係將會大幅改善,放寬簽證政策促進交流和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增進民間互動,切實改善兩國關係。上月中旬,中日兩國領導人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利馬會議期間舉行會晤,雙方一致同意保持高層交往,用好經濟、人文等領域高級別對話機制。這是突破。
中日雙方如今着眼共同利益,加強對話溝通,深化務實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努力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致力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穩定的中日關係。利馬會談之後,本月初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二十屆「北京-東京論壇」上,岩屋毅公開表達了希望盡早訪華,得到北京正面回應邀請,於是有了前天的如約到來。動作之快,相當罕見。
中日之間的重要因素是美國,可謂人盡皆知。日本為了應對特朗普上台後的不確定性,急速轉變最早。中日兩國左右亞洲大局,或會影響東盟國家跟進。石破茂奉行較為積極務實的對華政策,因為他秉持相對穩健保守的政治理念,要在日美關係不確定性上升的預期下對沖風險,要在中美之間做出相對平衡的政策調整。此外,估計他還有經濟考慮,希望中國取消進口日本水產品的限制。旅遊業方面,日本亦渴望吸取中國遊客的龐大消費能力,爭取雙邊短期停留免簽政策廣泛落實。經貿、商務、文化、教育、地方、旅遊、青少年等領域的人員往來十分重要,對改善兩國國民感情和增進理解信任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日本人表達意見的方式曖昧含糊,但今次岩屋毅罕見地承認錯誤,因此訪華獲高規格接見。他更當面邀請王毅近期訪日。他行前做出了相當誠懇的表態,承認日本在「某些時期」實施了錯誤的國策,日本不能重蹈覆轍,要堅持和平國家道路,堅定地向前邁進。他還認為中國是日本搬不走的鄰居,「既不應有反日,也不應該有厭中」。
筆者總結今次岩屋毅訪華達成的各項共識包括:大力推動青少年交流,鼓勵支持修學旅行互訪;深化教育領域合作,加強互派留學生,支持兩國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高等院校開展校際合作;支持旅遊業合作,推出更多便利化措施促進兩國遊客互訪;搭建更多友好城市交流橋樑,積極用好中日省長知事論壇、文化交流年、東亞文化之都等機制和平台擴大兩國在地方和民間層面的友好交往;加強體育交流合作,相互支持辦好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和2026年名古屋亞運會等體育賽事;支持影視、音樂、出版、動漫、遊戲等文娛產業繼續合作,互派高水平藝術團交流互訪,支持兩國經典著作互譯出版;加強媒體、智庫交流合作,發揮雙邊關係積極作用,着力改善民意和輿論環境;開展婦女團體交流,促進兩性共同發展共享經驗,中方邀請日方參加紀念北京世婦會30周年全球婦女峰會;將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打造為兩國人民交流與友誼的平台,中方支持日方辦會,日方歡迎中方參展並將為中國館籌建和運營等提供協助。
香港特區政府各政策局應對以上各項共識反覆細看,配合國家大策,聚焦經濟、文化和教育,助力民間謀取商機,促進民間交流互動。
筆者上世紀70至80年代在日本留學和工作。當年的中日友好協會,重點活動之一是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有郵輪安排兩國青年學生穿梭來回互訪,可以說是中日友好的蜜月期。回想去年3月中旬,尹錫悅和岸田文雄在東京召開日韓峰會,達致所謂四大成果(半導體物料出口解禁、恢復穿梭外交、加強安全合作、商界攜手),開啟日韓合作新時代。他們兩人攬頭攬頸,如今一人已經下台,另一人深陷危機。其實他們兩人都是在過去8年分別被特朗普和拜登兩屆政府忽悠,被耍得團團轉。筆者如有時間,可以回顧日本和韓國過去8年來在美國的導演底下達成的「友好關係」。如今日本終於初步覺醒,能否開啟中日關係新的一頁?筆者自詡是知日派,認為還需要看清日本的表現,因為日本的民族特性是利己主義、欺善怕惡、易走極端、飄忽無定。
原刊於大公文匯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