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特百歲病逝  陳文鴻:美政經國力強大時代與今國策行為反差甚大

美國史上最長壽的總統卡特周日病逝。以和平使者見稱的卡特領導管治風格,陳文鴻教授認為近年和可期的未來美國總統,都不會再出現。

美國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特(Jimmy Carter)逝世,享年100歲。據路透社報道,卡特於周日(29 日)下午在美國喬治亞州普萊恩斯的家中離世。卡特兒子奇普卡特(Chip Carter)發表聲明,不單止對他來說,對所有相信和平、人權及無私奉獻愛心的人來說亦一樣。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陳文鴻教授表示,卡特在任和卸任後的作風,與近幾屆的美國總統和下月將就任的特朗普南轅北轍,反映美國國力近年不強勁,要倚賴強悍姿態爭取利益和建功立業的管治大趨勢。

1978年初,卡特和鄧小平就建交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秘密談判。(Wikimedia Commons)

卡特被譽為「中美關係領航人」

這位前花生農民的壽命比歷史上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要長,他剛在2024年10月慶祝其百歲壽辰。卡特於1977至1981年間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身份入主白宮,擔任美國第39任總統,乘着前總統尼克遜開啟美中交往大門的契機,任內促成了美中正式建交,被譽為「中美關係領航人」,他也將促成中美建交一事視為他生平「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卡特從小對中國有深厚情意結,卸任後多次訪問中國,直到去世前幾年仍關注中國發展。

1978年初,卡特和鄧小平就建交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秘密談判。同年底,中美兩國敲定了建交的所有細節,並發表中美建交公報。作為中美建交的締造者,卡特曾說:「我認為從長遠來看,美國人民會發現,與中國好好相處對我們自身的繁榮、我們自身的和平與美好的生活至關重要」。

美國布殊美中關係基金會曾向卡特頒發首個「美中關係卓越領袖獎」。該基金會稱:「卡特總統在促成美中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上採取了大膽而有政治勇氣的行動。建交決定不僅改變了美中關係,也改變了世界,使世界變得更好。」

陳文鴻指卡特的領導風格跟現今美國總統差異很大,近年的美國總統均以強勢示眾。(特朗普 Facebook)

陳文鴻:卡特風格任美總統可一不可再

研究院院長陳文鴻在接受本社訪問表示,卡特出任總統的年代是美國無論政治及經濟皆實力強盛的年代,當年卡特的作為與不作為,均不會過多影響美國的經濟增長和全球領導地位。

「當時歐洲和美洲其他國家皆處戰後重建復元的時代,美國則在美元與黃金脫鈎後金融經濟發展飛快,同時也仗靠其科技領先地位,實力強勁。美國要與他國和談建交,不論基於什麽條件,均能以強大國力控制住時局;就算蘇聯是另一陣營的領導,當年的政經實力仍難與美國匹敵,蘇方也多年秉持守勢不主動攻擊美方的策略。」

陳文鴻指卡特的風格跟現今美國總統差異很大,現時美國政經國際影響力下降成勢,預期特朗普以至後續的美國總統均會延續強勢的外交和治國策略:「看到極右化的演變,近年的美國總統均以強勢示眾,現今想歷史留名,會靠打仗,以及如特朗普和馬思克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來突顯其掌控大局的能力,也圖在亂局中獲取利益。」而發動參加戰爭享受到團結國人支持,也為領導者地位添聲望,至於戰事曠日弛久如何收拾殘局,則是後繼者的問題,發起者多不用承擔解決。

1978年,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中)居間協調,促使以色列總理比金(左)和埃及總統沙達特(右)達成《大衛營協議》。(Wikimedia Commons)

促成以埃簽訂《大衛營協議》

新華社報道卡特死訊時亦提到,卡特任內促成了中美正式建交、將巴拿馬運河的管理權交還巴拿馬、以埃簽訂《大衛營協議》,這項和約具有歷史意義,為當時中東帶來一定程度的穩定。

不過,卡特出任總統期間,飽受經濟和外交危機困擾,於1980年總統選舉爭取連任時不敵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列根,他雖以低支持度黯然下台,但離開白宮後,卡特投身人道主義工作恢復了名聲,他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提供方案,為和平解決國際衝突、推動民主與人權、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Landscape
1977年,卡特與巴拿馬政府簽署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為巴拿馬運河主權過渡打下堅實的基礎。(Wikimedia Commons)

沿革前人  管理運河旨在控制拉美

近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揚言要收回的巴拿馬運河,亦是卡特任內促成交還巴拿馬的「成就」之一。美國於1904年從法國人手中承接修建巴拿馬運河,便一直在運河地區駐軍,美國不只是為便捷美國東西海岸間的交通,更重要的是為了控制中美洲以及整個拉美地區。

20世紀上半葉,巴拿馬曾多次同美國就修改不平等的運河條約進行談判。1956年,埃及從英國和法國手中奪回蘇彝士運河控制權,極大鼓舞了巴拿馬人民。此後幾年,巴拿馬多次爆發反美抗議浪潮。  

在巴拿馬人民不屈的抗爭和國際輿論的壓力下,美國於1974年與巴拿馬達成關於運河問題的8項原則,宣布圍繞新條約展開談判,卡特最終於1977年與巴拿馬政府簽署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和《關於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經營的條約》。新條約於1979年正式生效,規定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將全部收回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美軍屆時亦須全部撤出。

卡特對外實施多項重要政策,對內亦成功於監管方面進行重大改革,特別是那些影響能源生產和運輸的監管改革,最終將抑制了消費者價格。

卡特上任時,通脹和能源價格一直處於歷史高位,這種情況自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以來一直持續。其後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抑制了通脹,但也引發嚴重的經濟衰退。由於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不僅導致價格飆升,情況比1973年石油危機更嚴峻。

陳文鴻指出,卡特不少和平政績都是順應當年大環境,沿革前人的政策和規劃落實執行。交還巴拿馬運河的舉措,是在全球鼓吹反殖民化和協助殖民地獨立的國際風潮下,繼續推進前任總統尼克遜——福特的談判進程;當年美國放棄了在巴拿馬駐軍的安排,也有從戰爭中撤軍,贏得了爭取和平的美名。

如與近代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布殊奧巴馬和拜登比較,卡特創意欠奉,也看出卡特未能善用總統背後的關係網和各支持者的勢力。陳文鴻表示:「卡特是願意做事的人,但單靠個人力量,在美國總統位置也做不出多少成果。」

卸任總統後不久,熱心公益的卡特和妻子于1982年成立了非營利國際組織「卡特中心」。(卡特中心Facebook)

離開白宮  擔任「斡旋特使」

離開白宮時,卡特56歲,閒不下來的他投身各類國際衝突的調解事務,成為「斡旋特使」,被形容為「風口浪尖的舞者」,但卡特取得了不少成績。

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不顧中方勸阻,單方面挑起對華貿易戰。這一年,卡特特別撰文指出,中美關係對兩國及世界都至關重要,兩國應當對話溝通化解分歧、修復裂痕。2020年8月,卡特向中美民間外交視頻對話會發賀信。他在信中指出,美國與中國的接觸政策,使兩國和世界享有空前的和平與繁榮。儘管存在分歧,兩國仍能在諸多領域展開合作。

2022年,卡特赴古巴與卡斯特羅會談,他成為自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以來,第一位訪問古巴的美國離任或在位的總統。

卸任總統後不久,熱心公益的卡特和妻子于1982年成立了非營利國際組織「卡特中心」。他為中心確立了「為有意義的目標努力」、「盡力創新,不與其他能成功解決問題的機構做重複工作或與之競爭」等原則。卡特夫婦也前往非洲貧困地區等,幫助治療河盲症、象皮腫等熱帶疾病。

離開白宮後,卡特投身人道主義工作恢復了名聲。(Shutterstock)
離開白宮後,卡特投身人道主義工作恢復了名聲。(Shutterstock)

曾參加四川地震災後廉租房建設

卡特於2009年到訪四川省5.12地震災區邛崍市,參加廉租房建設公益活動。卡特曾說,大家修建起來的是一面面牆,消除的卻是中、美兩國心理之間的隔閡。

卡特離世前幾年一直被一種惡性黑色素瘤困擾,報道指已擴散到肝臟及大腦。以卡特命名的非牟利組織卡特中心在2023年2月發表聲明,指卡特在多次住院後,停止進一步治療,在家中與家人共度餘下時間,並接受善終關懷照料,這個決定得到卡特家人及醫療團隊的全力支持。雖然健康不斷惡化,卡特自言非常享受退休生活,並說:「我每天帶着我曾作為海軍潛艇員、核工程師、農場主和政治家所具有的職業熱忱,全身投入我的退休生活,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