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承」和「傳」

在有限資源下,學校如何有效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本文以皮影戲為例,闡述跨科協作,結合現代科技,並鼓勵學生參與創作和演出,深化學習體驗,讓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並藉由學生傳播至社會。

一、緣起:如何在學校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思考

自教育局推出一筆過中華文化津貼撥款後,推動中華文化的學校更加如雨後春筍,舉辦中華文化日、華服體驗、糖畫製作、學習茶藝等不同文化活動。然而,這類型的活動流於表層學習,同學只能在短暫而且鬆散的文化活動中認識到表面的中華文化知識,究其當中的人文精神始終未能深入領會,更遑論能夠運用這些文化特質來應對未來挑戰。

學校在推動中華文化上任重而道遠,要把這些課外知識連繫起來,成為有意義的整體,讓同學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演變成同學的深層學習。學校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活動融入現代教育之中,既可持續,又不違和,是有挑戰性的。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和在現代教育之中,讓老師同學都容易接受,沉浸其中,領會要旨,「融和」會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如果能讓同學沉浸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相信比起一次性的活動,更能讓同學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識。(作者圖片)
如果能讓同學沉浸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相信比起一次性的活動,更能讓同學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識。(作者圖片)

二、跨科協作

首先,學校聘請了一位資深的皮影木偶師傅──黃暉師傅來教導同學關於皮影木偶的歷史文化、操作方式及排練劇目。而為了更全面和有效地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我們嘗試了跨科組協作。皮影戲的劇本由中文科老師帶領同學編寫,滲入語文教學元素。

此外,要讓同學接受,必須「皮影戲在地化」,配合現今教育。我們跟設計與科技科的老師溝通,在中一級的上學期課程加入機械人編程,讓同學嘗試在設計與科技科的課堂中,一起思考把這些現今科技知識加入傳統文藝之中。而在舞台布景方面,視藝科帶領同學構思,思考如何製作道具及布景來豐富舞台上的視覺效果,讓校內更多同學能參與皮影戲。

是次演出的劇本創作,由老師和同學集體創作。(作者圖片)
是次演出的劇本創作,由老師和同學集體創作。(作者圖片)

三、同學參與

正如前文所述,如果能讓同學沉浸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相信比起一次性的活動,更能讓同學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識。

這次演出的劇本創作,由老師和同學集體創作。《月下獨酌》是高中中國語文科的必修範文,因此老師在教授同學之後,便以改編劇本為進深的課題,能更深入了解詩人的創作動機和內容。例如演出片段中的第一幕酒館場景,便是同學提出以此交代詩人孤單落寞的原因。可見同學參與其中,能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中一級的設計與科技科加入編程教學內容,同學可以編程設計舞蹈動作,以配合「我舞影零亂」的意象,既可運用編程知識,也能透過了解提線木偶的演繹而欣賞到中國傳統技藝的優美。

而最能認識皮影戲操作的,必定是演員同學。由上學期與長者一同參與的操作基礎班,至下學期參與同學全新創作的《月下獨酌》演出,同學在全年經歷了數十小時的學習和練習,由認知、學習,到實踐演出,最後更能參與皮影戲即興演出,可見同學能沉浸其中,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甚至能實踐於活動當中。

透過同學參與,能較有效地將所學內化。(作者圖片)
透過同學參與,能較有效地將所學內化。(作者圖片)

四、學校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角色

「承」

文化藝術與現代生活連繫

誠如上文所言,很多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其實滲透在不同科目中,要把這些中華文化帶進同學的生活,其中一個方法是結合科本知識,與日常學習相輔相成。上文提到的皮影戲,其實可以在不同科目中教授,甚至加入新的科技元素。同學在不同的日常課堂上接觸到皮影戲,又能參與製作、主動探究影偶文化,最後一眾師生共賞皮影戲演出,令原本離我們千里之遠的皮影戲,霎時成了我們可以掛在口邊討論的話題,隨之也成為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透過同學參與,能較有效地將所學內化。(作者圖片)
同學參與,能較有效內化所學。(作者圖片)

「傳」

同學參與,融入日常生活,傳播於社會

透過同學參與,能較有效地將所學內化。要讓同學較易接受,便先得令活動對他們來說有意義。除了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本身的價值,單純地讓同學覺得「好玩」能提升同學參與的動機。此外,若能拉近與同學的距離,例如皮影戲,是有「戲」的成分,演繹同學所學的內容,又或者是現代的人物故事,由同學製作皮影,便能將傳統技藝「在地化」;又或如本校是次的探索,將現代科技融入傳統演出,跨界合作,也有新意。讓校內師生都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可塑性,才得以在學校落地生根。

此外,將這些新意成為同學的日常,也讓同學知道他們有傳播的使命。例如本校兩次皮影演出都以長者為對象,第一次長者參與演出,第二次近百位長者成為觀眾,因此同學的演出便有受眾,以皮影戲為媒介;再者,演出錄影為短片,上載到短片平台,可有助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同學參與其中,體會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可能和角色,使命便傳到同學的內心,又透過同學和學校推而廣之。

學校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舞台。(作者圖片)

五、後記

在《月下獨酌》演出後,黃暉師傅加插了一段事前沒有彩排的提線木偶《猴子也瘋狂》演出。提線猴子在幕前東蹦西跳,時而搔首弄姿,時而走到台下,跳到嘉賓身上;幕上同樣精彩,只見數隻皮影猴子隨音樂跳動,一會叠羅漢,一會一字馬,翩翩起舞,不讓幕前提線猴子專美。

演出過後,既感謝師父,也為同學打氣。

「徐sir,頭先個表演精唔精彩呀?」

「梗係精彩,不枉你哋練咗咁耐。」

「我唔係話李白嗰段呀,我係話馬騮嗰段呀。」

「吓,後面啲皮影係你哋控制架?」

原來幕上的皮影猴子,是由同學臨時拉伕的即興演出。同學掌握了操控的方法,便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繼續發展。

學校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