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晚上,到跑馬地馬會會所青雲閣,參加「紅樓非夢讌」。
來得晚了,已錯過第一環節:試喝來自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名茶。
夜宴
剛坐下來,台上古箏名家鄒倫倫、二胡高手周藝演奏《紅樓》名典。倘若這一刻大堂燈光放暗,大家暫停談話,該更能欣賞古典樂曲之美。不過,這是個Social Gathering,大家聚首一堂,哪會不談上幾句的呢?
來到介紹《紅樓夢》一書,由學者陳煒舜負責。只有15分鐘,陳煒舜卻能道出「紅學」內涵:從「《紅樓夢》的寫作背景、作品內容、著者生平,以至與飲食相關有趣片段(劉姥姥入大觀園,吃得不亦樂乎)」。
陳煒舜笑說這15分鐘的導賞,可視之為「頭盤」。這「頭盤」只能用耳去聽,不能用口去吃。
接着下來的「吃」,都是與《紅樓夢》小說中所提及的飲食有關。陳煒舜解說:「這次『紅樓非夢讌』並非簡單地復原小說乃至清代的飲食,而是繼承其精華,參考現代香港人的口味加以變通。」
我們一面享用桌上美食,一面聽主廚尹達剛講解各款菜的特色。第一道:大觀園小皿,六種小吃,以「胭脂鵝脯」、「香糟鴨信」最具特色。第二道靈感來自「寶釵湘雲的螃蟹宴」,是為「金秋蟹肉盛」。來到第三道「江南肘子蟶乾湯」,即「花膠燉肘子」。同桌有女士說已經吃得差不多了,不過,陸續有來,還有七道菜呢。
相見歡
品嚐過大觀園小皿:六種小吃(茄鮝雞丁、桂花糖藕、醬滷蘿蔔、酸子薑芽、胭脂鵝脯、香糟鴨信)。在場的嘉賓可以自由游移,由這一桌順步至另一桌,找尋多年不見的朋友細說從前了。
先有樂樂國樂團的指揮梁志鏘,他告訴我一個好消息:他負責經營的樂團「可以走出香港,到南美洲作巡迴演出了」,多年來梁教授為樂團盡心盡意,做出成績來。自教育大學退下來,梁教授的樂團工作更見吃重了。
梁教授作曲《孫文在香港》,其後與他對話,他說:「孫中山在香港的故事是一個年輕人的故事。有夢想,有困惑,有堅持。背後有大家熟悉的革命,但也有少為人知的信念。」希望他與樂樂團從南美回來後,可以再與他來一趟對談。
黃賢,傳媒作者之一。這個晚上他不是穿上中山裝,而是打煲呔、着西裝。他說:「學校155周年慶典,我會與歷屆領袖生長上台,詠唱朱芸編編寫的曲目。五年一次的盛事,你們該會出現的吧?」
同枱的李家文說:「最近我們舉辦的《中華武術家國際交流會》,超過三百多名來自海外各地的詠春師傅到來,出席黃淳樑師傅去世27年的紀念活動。」
還有影評人張錦滿,他說:「張愛玲已成香港Icon。與她有關的種種,在此地可成為『文化產業』。」不過,沒機會向他問個究竟。
另一位作者黃珍妮說吃過「紅樓非夢讌」,隔兩天會飛去西班牙。在那裏,等待她的會是一碟又一碟的滋味Tapas。
聚散
起初有此錯覺,以為陳煒舜會在「紅樓非夢讌」探討《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深層意義。
煒舜傳來幾句:「《紅樓夢》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高峰之作,也可謂清代生活的《百科全書》。現代人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本,學習如何待人處事,捧讀諸子百家可能頗費腦力,從《紅樓夢》入手卻能輕鬆自在,潛移默化……希望大家在品嚐『紅樓非夢讌』後,能夠對這部名著的方方面面,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有關《紅樓夢》的討論,煒舜在接受專訪時提到:「書中的思維並非線性思維,而是一種環狀思維。」
為此,我請煒舜解釋。他的回應:「基督教的創世到末日審判、社會主義的五階段論,都是射線狀思維。而道家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或儒家的『一治一亂』、『分久必合』,則是環狀思維。」
晚宴上談「環狀思維」不合時宜。談劉姥姥入大觀園,見識何謂精緻飲食文化,大家會聽得明白,心領神會。
桌上美食,從第八道「塵緣惘惘饅庵」(酥炸鹹魚包)、第九道「寶玉生日好架勢」(奶湯棊子麵)至第十道「黛玉菊花詩奪魁」(雪燕菊花凍糕),大家興致都好,吃得更開心了。
來到抽獎環節,我是多麼希望可以拿到金耀基教授的《大學之理念》(他早年送我的簽名本,已送往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可惜事與願違。
然後是「盛席華筵終散場」。不過,我們都知道,仍會有下一回的。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題為編輯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