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須摒棄「唯指數論」

劉士餘主席履新之際,我們願進一言:股指自有起伏,一廂情願的維穩、拔高都有違市場規律,為智者所不取。真誠秉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的監管者,應當回歸服務者和監督者的本位,而不是扮演市場維護者的角色。這需要從上至下的整體思路調整。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人,事出突然卻在情理之中。證券監管部門需要一位新的掌印者、領航員和責任人,才能結束過去、開闢未來。對於劉士餘這位新主席,政商學界均充滿好奇與期待。
 
劉士餘上任一周,尚未公開闡述其監管理念,不過,建言者甚眾。許多人期盼這位沒有歷史包袱的新人,能夠給證監會帶來一股清風,加快步履緩慢的改革。然而,喊話聲中,也夾雜着一些刺耳噪音,一味鼓動他先燒「三把火」,把股指搞上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卻又危害深遠的傾向,充分顯示了利益衝突和思想混亂。
 

必須打破唯指數論

 
中國資本市場欲贏得未來,就必須打破事實上存在的「唯指數論」。其理至明:政府既無法定職責、亦無認知水平來調控作為價格信號的股指。除非發生全局性系統性流動性危機,調控股指就是執意扭曲市場,與千萬投資者博弈無異於螳臂擋車。
 
證監會運轉24載,亦被指數綁架了24年。屈從於各種壓力,它多次充當「救市主 」,結果只是一連串敗績。特別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空前的「槓桿牛」泡沫破裂,監管部門陣腳大亂,拼湊多方力量慌忙「 救市 」,推出種種嚴重違背市場原則的權宜之計,直至推出熔斷機制,試圖直接控制跌勢。然而,在耗費天文數字的資金後,股指重又下跌不已。更令證監會難堪的是,救市過程淪為尋租過程,直接牽涉證監會高層官員。沉痛的教訓證明,中國「國情」不可能營造出背離市場規律的特殊家法。以政府之手試圖左右市場走勢,是徒勞的、有害的,證監會盯着指數監管的行為方式必須改變。
 
中國證監會主席不好當。既得利益團體每每打着維護「投資者利益」的旗號,鼓動民粹情緒,用指數「綁架」監管者;而倘若將「把股指搞上去」誤看作「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則證監官員更易言行乖張。以其專業素養,他們何嘗不知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意義?不過,一旦新政策可能影響股指,哪怕是短期衝擊,便變得「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孰不知,一次次強化「政策市」特徵,基本面、市場結構和監管體制得不到提升,市場終歸是熊途漫漫,到頭來被洗劫的還是中小投資者。2015年下半年以來,不少投資者在「救市論」鼓動下刀口舔血,深套其中;膽敢舞弊的機構投資者,東窗事發;證監會自身也被數起群體事件所困。這再次證明,唯指數論下,其實難有贏家。
 
這是一條已走到盡頭的斷頭路。劉士餘主席履新之際,我們願進一言:股指自有起伏,一廂情願的維穩、拔高都有違市場規律,為智者所不取。真誠秉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的監管者,應當回歸服務者和監督者的本位,而不是扮演市場維護者的角色。這需要從上至下的整體思路調整。
 

改革方向明確卻難以實行

 
證券監管改革的方向其實早已明確,卻因多種原因,進程時快時慢,其中,證監會主席的理念和作為起着突出作用。周小川、郭樹清任內市場化改革曾有的動能,至今令人感懷,然而,改革的「硬骨頭」——建立市場化的發行制度與退市制度,並未啃下;加快退市步伐、提高企業資產重組的標準、嚴查財務造假等問題,也未得到根本解決。然而,前任的終點,正是後任的起點。
 
劉士餘主席雖未曾在證券監管部門供職,但長期在體制改革、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工作,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更難能可貴的是,人視之為遇事不退縮、不迴避的改革者。他鼓勵創新,尊重市場,包容新生事物,擁有國際視野,卻又重視風險防範,強調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且善於平衡和協調各方面關係。
 
2014年5月,他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指出,「資本市場發展有三個維度:健康,全面,多層次。」他強調,核心還是要把中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展起來;他還主張要打造行業「航母」。顯然,健康,是市場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倘若監管者信守「三公」原則,嚴格維護市場秩序,多層次資本市場和行業「航母」的出現,將是水到渠成之事。如今,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又提上議事日程。對於新任證監會主席來說,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逐步減少行政審批,回歸監管本職,強化稽查執法,當為主要改革方向。在國務院倡導「簡政放權,提高監管效能」的大背景下,弱化事前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將是大勢所趨。在未來的改革中,證監會應定位於「大稽查」,調整與其他監管機構的分工,簡化和下放審批權,充分發揮稽查執法的功能,通過懲戒各類違法違規,強力維護市場秩序,規範市場參與者行為,這樣才能真正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金融風險不斷顯現,一向處於火山口的證監會主席自是任務艱鉅。此外,IPO 註冊制改革步伐加快,證券法修訂正在推進。在此複雜背景下,唯有正本清源,堅決摒棄唯指數論,激活數度沉寂的證監改革,中國資本市場才能成為經濟的晴雨表。
 
原刊於《財新網》,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