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清朝閉關鎖國,實際上在大清王朝的近300年裏,真正使用行政措施嚴格執行閉關鎖國,前後只有21年。1662年,為應對奉朱明為正朔的台灣鄭氏的騷擾,康熙皇帝下令,禁絕所有口岸的對外貿易,並將沿海居民內撤30-50公里。到1683年,隨着台灣問題的解決,清廷隨即解除了海禁。
開放口岸 官員從中舞弊貪污
兩年後,按照康熙皇帝的諭旨,大清開放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今連雲港附近)四個口岸,允許外商到這些口岸自由通商。政府分設四個海關,徵收稅賦並管理來往商船。只不過是從放開海禁伊始,在大清官僚的集體性舞弊下,四個海關即充斥着陋規,幾乎每一筆進出口業務都須與賄賂相關聯。因為海關監督任期為三年,第一年的盤剝,只能彌補此前為獲得該職位在北京作出的前期「投資」。而次年的收入,必須要去滿足給皇帝的貢奉。最後一年,所有利益方能歸己所有。
由於隱形的陋規可協商浮動,迫使西方商船在四個通商口岸之間不停遊移。據曾在大清海關工作的美國人馬士描述,1701年,東印度公司試求在寧波通商,派船一艘前往,並且以101,300鎊作為一個賭注或「投資」,但同年對廈門的「投資」僅有34,400鎊,對廣州僅有40,800鎊,這次嘗試以失敗告終,因為寧波加徵的額外勒索比在廣州更繁重。其後1715年,東印度公司選擇在廣州設立商館,進行對華貿易。
提高關稅 把商船趕到廣州
在利益驅動下,西方商船漂浮不定,直接影響到四個通商口岸之間稅收的此消彼長,給四個地方的官員帶來了紛爭。乾隆皇帝既不願意看到夷船從南方擴散到北方,同時又希望保有一個帝國與夷人之間的視窗,以此彰顯天朝對恭順熟番的恩賜,順便也能給宮中進貢一些西洋的新鮮玩意兒。於是他並未從整頓吏治入手,而是採用了兩廣總督的提請,大幅提高寧波等三個口岸的關稅,希望盡可能把西方商船趕到廣州去。
粵海關監督多由內務府官員出任,直接向皇帝負責。按天朝特色的壟斷,洋人被限定只能與廣東的外洋行(產生於1686年,由官吏委派富戶擔任,有一定潛規則,多時20家,少時七、八家,沿明朝之習稱「十三行」)做生意,其他人嚴禁與外商接觸。在通商口岸一家獨大後,廣州對外國人的勒索明顯上升。1754年,廣州更推出新的保商制度,洋商的一切事務都必須由保商承包,但同時各種名目的勒索則只多不減。
誤信中國懷柔遠人 寫狀紙觸犯龍顏
為突破廣州貿易困境,東印度公司指示其職員中文翻譯洪任輝(英國人詹姆士.弗林特)設法開拓局面。1759年,洪乘船來到寧波,意圖以行賄等方法打通貿易管道。被拒絕上岸並驅逐出境後,洪轉道前往天津,迷信於中國「懷柔遠人」的美妙說辭,欲徑直向大清皇帝請願。於是洪任輝找人寫了狀紙,指控粵海關監督李永標等官員敲詐勒索,指斥外洋行故意拖欠貨款,希望天朝皇帝改革現行貿易制度,保護洋商正常貿易。洪又通過行賄的方式,把狀紙送給直隸總督方觀承,由其轉呈乾隆皇帝御覽。
看完野蠻人的狀紙後,皇帝龍顏大怒——乾隆最大的憤怒,不在於他選定的官員們貪贓枉法,而是對這個非我族類的夷人的大膽魯莽和不夠恭順。歷來在滿洲人的思維裏,中華古典的讀寫能力本身即是一種權力,遞交請願書只能是上層階級的特權,夷人的擅作作為,豈不是在挑戰「天威」。同時,在中國竟然有人幫夷人寫狀紙,此中隱情必定是中外勾結。況且,這個夷人對天朝恩賜的貿易機會,非但心懷感激,反而是滋蔓難圖和桀驁不恭。凡此種種,無一不是有辱天朝的體面。
關閉三口岸 限制洋人貿易
天朝憤怒後果的十分嚴重:洪任輝被冠以「勾串內地奸民,代為列款,希冀違例,別通海口」和擅自學習漢語的罪名,被圈禁於澳門的前山寨,判蹲大牢三年(實際上押了兩年10個月)。給洪任輝寫狀紙的大清臣民劉懷,則按「交結外國互相買賣借貸財物例治罪」被斬首示眾。在四口通商70多年後,遷怒於夷人的不夠恭順,大清決定關閉漳州、寧波、雲台山三個口岸,僅留廣州一口通商。為嚴加防範和管束,兩廣總督李侍堯提呈《防範外夷規條》,經乾隆御准後公開執行。這些對洋商的苛刻管束措施被西方人斥為「令人髮指」,諸如商船須停在江外,不得進入虎門;女性眷屬不得進入廣州商館;洋人不得乘轎,不許在江中取樂;洋人不准學習中文;在廣州洋商,其起居活動,僅限於劃定的外十三行區域;洋人不得呈遞稟帖,如有陳述須由行商轉呈;貿易季節以後,洋人不得滯留廣州,必須回國或撤回澳門等等。
外交探求
一直以來,對於廣州視窗的半開半閉,特別是中英這種間接交往並且十分不平等的方式,英人很難接受。到18世紀末,為試圖衝破大清廣州貿易制度的限制,更主要是力爭脫離「一個遙遠省份政府的腐敗和濫用職權」,真正實現與大清帝國的直接接觸,英國決定通過外交手段打開困局,直接派遣政府使團前往北京,同中央王朝進行直接談判。
1787年,英國決定派遣卡斯卡爾特中校為大使,率政府使團前往中國。大使的薪金和使團的費用均由東印度公司支付。政府在給使團的訓令中,表達了對現有廣州貿易制度的強烈不滿:「在這裏,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被中國人的團體所破壞,我們的大班不准公開進入中國法庭,中國拒絕公正的執行其法令,我們駐廣州的大班全都處於一種蠻橫無理、遭受壓抑的境地。」於是政府給使團下達的主要任務有三:一、擴大對華貿易,消除貿易障礙;二、希望中國政府給予一處居留地,便於存放貨物,開展貿易;三、中英兩國互派公使進駐彼此的首都。使團於1787年12月乘維斯塔號快速戰艦啟航,次年6月1日,大使中途在班卡海峽不幸病逝。維斯塔號被迫返回,中、英政府間的直接交往一拖又是數年。
1792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派出了英國乃至歐洲歷史上最龐大的使團出使中國。正使馬嘎爾尼爵士是享譽歐洲的外交官,早在1764年曾出任俄國特命大使,做過議員,先後擔任過加勒比群島、印度馬德拉斯總督。副使喬治.斯當東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牛津大學法學博士。英政府十分看重這個組合,希望能以他們的學識、經驗和個人魅力來影響大清帝國的君臣。出行中國前,英方為使團擬定了此行的四大目標:其一,在舟山、寧波、天津登岸貿易;其二,在北京設立商行;其三,在舟山劃一小島、容其存貨、休整;其四,在廣州正常納稅。
馬嘎爾尼率領的使團動用戰艦五艘,共有隨員700多名。英人於1792年9月26日離開朴茨茅斯港,次年6月19日抵達廣州。此後他們沿中國東部海岸北上,經天津至通州登陸。到了北京後,被安排入住圓明園。9月8日,使團再前往熱河承德,覲見在夏宮避暑的大清皇帝。
下文預告:中、英兩國正式展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