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為何強調家風建設?

這些年來,由於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失卻,不少人數典忘祖,不知如何治家。如今有些領導幹部自己和家庭出問題,多與家教不嚴、家風不正有關。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月中旬在18屆中紀委第六次全會的講話中,格外鄭重地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尤其高級幹部要從自身做起,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廉潔用權。這是中國現代領導人首次以中國傳統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要求各級官員(詳見1月19日本欄文章),顯然是針對近3年來高壓反腐中暴露的官員家風敗壞具普遍性,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而發的。
 
中共黨建專家指出,幹部家風是反映執政黨的作風和社會風氣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晴雨表。習近平主導的中共新高層關注幹部家風建設問題,不僅意味執紀愈來愈嚴,也意味更加注重幹部隊伍的基礎建設和反腐的治本的拓展。
 

家風不正 普遍現象

 
中共近3年來的反腐資料顯示,落馬的幾十名黨政軍幹部高幹中,相當一部分都存在家風不正的問題。
 
一、眾所周知的前常委周永康、上將徐才厚、中共原統戰部部長兼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令計劃和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等,都是家風敗壞的典型。據悉蘇榮擔任江西省委主要領導期間,連同家人已被民眾指為腐敗透頂。
 
二、領導幹部子女家屬腐敗案件一直呈上升趨勢,且多數是窩案串案,涉及面廣。這些案件往往呈現「貪腐齊上陣的父子兵」、「弄權又弄錢的夫妻店」、「斂財總動員的全家腐」等現象,影響惡劣。
 
三、中紀委2015年10月16日通報的河北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周本順,竟也為其子經營活動牟取利益、對配偶子女放任縱容的家風敗壞的典型。
 
四、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紀委發布的34份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紀律處分通報,其中竟有21人違法涉及家屬親屬,比例高達62%。
 
中共黨建專家指出,所謂「家國家國」,家是國的基礎,家庭與國家、個人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幹部的家風好壞關係到國家社會肌體的強弱,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家風怎能不擺在重要位置!
 

家規文化 不斷推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訓、家規在傳承個人品德和民族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不少家訓傳承百年,昇華為鄉規民約,甚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耳熟能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如「尚德明理、克己秉公」、「蒙以養正」、「守正規直」等等自古以來即成家教家風。因此,家風純正,對子女管教嚴格奉公守法的,無論聖賢貴冑、名人志士,抑或尋常百姓,都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然而,這些年來,由於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失卻,不少人數典忘祖,不知如何治家。如今有些領導幹部自己和家庭出問題,多與家教不嚴、家風不正有關。習近平主導的中共新高層洞察問題所在,上任以來不斷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一、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強調,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各級黨委要重視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把它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檢查有關情況。
 
二、中紀委通過多種新媒體,對古今的正面家風典型進行大力推廣。自2015年5月22日起,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客戶端圍繞「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相繼刊發20多個專題,弘揚傳統家規文化。
 
三、2016年初,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截至1月13日,這個公眾號一共推出48篇文章,其中5篇涉及「家風故事」。
 
四、習近平1月中旬在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上講話,要求領導幹部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中共黨建專家指出,新高層發出連串指引的用意,正如俗話所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領導幹部嚴家教、正家風,不僅關乎家風建設,更是淨化官場政治生態的重要路徑。
 

家風建設 談何容易

 

不可否認,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家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家庭觀念日漸呈現淡化的趨勢,家風已成陌生話題,幹部家風建設也面臨不少難題。
 
按照習近平的要求,領導幹部必須傳承傳統文化,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據此,專家認為,必須引導領導幹部帶頭重家教、立家規、正家風,以有形的鐵家規涵養無形的好家風,以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專家還認為,與此同時,組織部門要定期深入領導幹部家庭和周圍鄰里進行座談,重點考察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情況,監督預防家庭腐敗的發生。對領導幹部的生活圈、社交圈等8小時之外的活動也要考察,讓領導幹部權力行使的各個環節及其家庭行為置於有效的制度監督之下。
 
專家建議,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領導個人及家庭財產定期申報公開制度,對領導幹部配偶子女財產及從業情況開展專項檢查監督,出台措施保證對領導幹部配偶子女財產和從業情況進行申報登記公示的有效落實。
 
說來容易做來難,雖然專家的評析和建議不無道理,但要落實談何容易,破解的關鍵在於能否從上以身作則,推動上行下效。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任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