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基會(IMF)再次發出警告,近期金融市場大波動和資產價格下滑,可能會令 IMF 再次將全球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
IMF 的預警值得大家留意。自金融海嘯後,幾個大型經濟體多次推出量化寬鬆和不斷減息,無奈地只倚靠貨幣政策是不能解決現時環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此外,在持續經濟不濟的影響下,很多債務纏身的國家根本沒有能力和時間將本身的債務水平降低,所以,在「缺水」的情況下,政府是難以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復蘇。
財爺提「衰退」 揭政府擔憂
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財爺曾俊華也警告,一旦外圍經濟繼續轉壞,香港經濟有機會出現衰退。當然,財爺為官多年,絕對明白衰退兩字是極之敏感,但仍然堅持在財政預算案說出這個可能性,筆者相信現時政府是非常擔憂香港的經濟前景。
環球經濟已墮入一個長期呆滯狀態,是不大可能出現極速復蘇。反而,大部份發達地區(包括香港)的人口老化速度不斷增快,令公共財政可持續性(Fiscal Sustainability)變成一個大難題。
在年多前,財爺公布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指出在最差的情況下,香港可能在2023-24財政年度出現結構性財赤,這結果絕對令大部份市民感到震驚,尤其是香港坐擁接近9,000億元的財政儲備。但問題是香港人口正在老化,勞動人口也預計在2018年見頂回落。試問一個將會面對勞動人口萎縮的地方,又如何能夠維持公共財政穩健性呢?最終結果仍是政府入不敷支,將所有財政儲備用盡。
人口老化最大的問題是,當人類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LE)愈來愈長,在老年時需要的醫療服務便會愈多,這對公共財政構成龐大壓力。
經濟好景時積穀防饑
雖然醫療發展一日千里,人類健康不斷改善,然而,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公布的健康預期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LE)的資料,雖然 HLE 也增加,但 LE 和 HLE 的距離並沒有收窄,反映隨着老齡人口不斷上升,發達國家將來面對的醫療開支可能是天文數字。
最近筆者參考智利和秘魯的公共財政的優良表現,發現有三方面香港是可以向這兩個拉丁美洲國家學習。
第一、政策平滑(Policy Smoothing),透過適當運用逆周期措施便可以達致穩定經濟表現目的。例如,在經濟好景時,政府將較預期多的政府收入儲起。當經濟進入逆境時,便可以利用儲蓄增加開支和減稅以刺激經濟,這便是一種政策平滑手段。
第二、設計數值財政框架(Numerical Fiscal Frameworks),政府可以制訂一系列的公共財政框架,例如保持結構性平衡預算,採用高質量的公共支出、設下財政規律等,便可以加強公共財政可持續性。
第三、設立公共財政委員會(Fiscal Council),成立這類委員會的目的是「去政治化」。大家可以細想香港的情況,今年是立法會的選舉年,很多議員為了再次當選會要求財爺在財政預算案大灑金錢幫助市民。但由於公共財政委員會成員包括學者和財經專家,具有相當獨立性,因此,這個公共財政委員會絕對可以為政府抗衡政治壓力,毋須為政治因素增加公共開支。
以上三方面同時發揮威力,公共財政可持續性便會大幅增強,港府不妨考慮這些公共財政改革。
原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刊登。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