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改革無退路

大年過後,春播在即。彷彿與此相呼應,「糧改 」再度啟動,有望成為2016年成效最顯著的一項改革。
大年過後,春播在即。彷彿與此相呼應,「糧改」再度啟動,有望成為2016年成效最顯著的一項改革。
 
糧食一頭牽着市民,一頭牽着農民,一向被中國政府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商品,施以重重控制和保護,此前數次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均遇難即折返。糧食成為市場化進程嚴重滯後的一個領域。這帶來嚴重後果:以政府定價、政府入市收購的托市收購為標誌,糧食價格信號扭曲僵化,流通市場主體愈加單一,產業鏈陷入「死局」,糧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奇異地「三量齊增」。重重矛盾下,農曆新年前夕公布的2016年「一號文件 」做出重要決定,再啟糧改。主糧、玉米的托市收購改革是其重點。
 

改革具標誌性意義

 
這對於中國「三農 」改革乃至市場經濟改革,有標誌意義。中國政府一直期望在保障糧食安全、保障農民利益、保持糧食市場穩定之間獲得平衡。目前實行的托市收購是在2004年糧食流通體系市場化改革中、「保護價」已經逐漸退出後,復又推出的。十年托市收購,雖然取得過階段效果,但以犧牲市場為代價,跡近飲鴆止渴。自2014年起,中國已從東北地區大豆、新疆棉花開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購,試點目標價格制度,即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儲,將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補貼給農民。此次主糧玉米被納入改革,無疑釋放了更強烈的方向性信號。這意味着,對於在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流通領域貫徹市場化原則,終於形成了共識。如若玉米改革能夠成功,口糧稻穀、小麥的托市收購改革或將進一步推進。
 
糧食問題錯綜複雜。從表像上看,三量齊增問題最為突出。中國糧食生產成本迅猛上升、競爭力下降,固然是形成這一局面的基礎性因素,但是,托市收購造成糧食價格無法反映市場供求、產供銷割裂、品種品質不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外價差加大,是導致此「死局」的直接原因。由於庫容無法無限擴大,糧食又無法順價售出,當初政策設計者規劃的「敞開收購、順價銷售」已經宣告失敗。
 

確立糧食市場化改革

 
確立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僅是開解當前困局的一把鑰匙,更重要的是,價格指揮棒將在農業領域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這對於中國農業提質增效、轉變生產方式,形成與資源禀賦相適應、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農業生產結構和模式,真正提升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至關重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中國近40年改革開放實踐得出的寶貴經驗,在糧食領域亦不該成為例外。
 
固然,受制於中國目前以弱勢小農為主的農業格局,以及由此帶來的農業基本信息統計能力、農村產權、城鎮化水平、組織程度等多種因素,找到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困難可想而知。值此糧改重啟之際,當以歷史上幾度折返為訓,迎難而上,堅定市場化改革決心。
 

糧食價格產生的問題

 
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改革闖關,有一些基本問題需要進一步理清。
 
一即糧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是中國糧食政策的出發點。應該看到,中國糧食的基本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首先,隨着中國城鎮化推進、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口糧的消費量將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下降,居民的食物消費將多元化,肉禽蛋奶水產水果等的消費量總體將呈增長趨勢。其次,隨着中國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成本抬升,土地密集型作物競爭力顯著喪失。而中國「入世」時只為糧食爭取到了最高65%的關稅保護。國際市場對中國農產品市場影響不斷加大,將是中國農業面臨的基本環境。一味強調糧食安全乃至糧食自給,既無必要,亦不現實。中央應時而動,提出「大食物觀」,強調更主動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但是,保障「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仍是底線。對這一底線的定義,關乎下一步改革的邊界。
 
一個關鍵問題是,糧價是否完全放開。從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試點來看,執行成本過高,業內普遍認為,難以拓展到主糧;並且,執行目標價格政策,仍屬干預價格,會引起供求信號混亂和資源錯配。下一步,主糧價格要不要徹底放開?若完全放開,在市場信號與政策目標之間,孰輕孰重?又如何尋求合理的干預手段?這些問題必須解答。
 
二即如何保障和提升農民收入。先進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早已表明,中國不可能依靠補貼富裕農民。絕大部分農民的出路在農業之外,在城鎮。而農業要成為中央和社會希望的有吸引力的產業,留在農業的農民要致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揮中國農業比較優勢。
 
這並不是說,政府無可作為。相反,戶籍改革、農村產權改革、農業科技、農村教育、農業基礎設施、農民組織、信息服務、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等方面,政府需要大有作為。
 
春節期間,多篇「返鄉記」在社交媒體流傳,紛紛嗟嘆農村破敗、農業危殆、農民艱困。徒有嘆惋是不夠的,出路在改革與發展。打破體制枷鎖,以價格市場化理順產業鍊和農業結構,釋放中國農業潛能,方是正道。
 
(封面圖片:亞新社)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