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推行全港系統評估(TSA)的時候,學校擔心 TSA 成績不佳,加上收生不足,成為教育局的殺校理由,於是不斷操練學生,催谷學生成績。儘管小學殺校潮已過,但操練考試的勢頭沒有減小,反而把操練的年齡不斷下降,小一、小二便要為小三的 TSA 而操練,今天要在主流學校生活,真是一點兒不簡單。
我們把下一代人,變成賽馬場上的賽馬,日操夜操,孩子們要操到何年何日方休?這低風險評估,真的如教育局所講,是真正的低風險嗎?恐怕只是官員的自我安慰而矣,自欺欺人罷了!
學校不准學生發問
今天,和一位新家長聊天,表示孩子自小一開始,上課時不能舉手問問題。我奇怪,小孩子上課,不問問題怎學習。但家長堅持,真的不能問,學校只要學生記熟書本內容便夠了,所以孩子愈讀愈呆。她擔心孩子的未來,所以才想轉讀自然學校。這情境,我常想起社會學的一個詞語——異化。
TSA 加上操練成性的學校,甚至違反孩子的基本需要,休息、遊戲以至完成功課的時間也不夠,難怪家長們反彈起來,在反對 TSA 和別當功課奴隸的面書群組,都有3萬人多加入。這社會議題,間接令不參與 TSA 考試,及沒有大量功課的自然學校,近日也成了採訪熱點,話題總離不開 TSA 和功課。
考察台灣另類教育
2014年11月,筆者在台灣考察另類教育時,剛巧碰上立法院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之時,實驗教育三法即是「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機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及「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實施條例」。法案通過,表示學生家長及辦學者,將有更多的選擇。讓家長可以合法選擇另類教育的方案,例如在家自學,甚至組成小團體自學。而辦學者,亦可依據自身條件及理念,以學校型態或非學校型態,實踐另類非主流的教育實驗,儘管有人數上的限制,不能太多人,不過不受中央課程的規限,加上彈性的師資要求,反而適合資源有限的,但理念和主流不同的民間小團體辦學。
筆者在台灣遊歷時,曾多次遇上自學家庭,他們大多會組成團體共學,我曾在新竹一個有機農場,遇見幾個從台北來的自學家庭,組成「大手索小手」的共學團體;在台南和新竹分享自然學校時,有幾位家長也是自學家庭;在台南一個露營區又遇一班自學家庭組成的共學團。他們主動積極地為孩子尋找各種體驗學習的機會,找好老師教導孩子某一特定課題,甚至為老師訂制便宜的教材和教具。
共學團也有地區性的,在台北,有一個以某屋苑為基地的「赤皮仔自學團」,最初由幾個另類學校「種籽學苑」畢業生沒有升讀一般中學,一同學習初中課程,後來演變成有一定規模的自學團體,會辦招生會,會聘任專任老師。自學團沒有很大的校舍,但能善用社區資源,利用公共圖書館,借用社區設施上課等。
另外,實驗教育三法亦為有特殊理念的人開路,例如花蓮的五味屋,創辦人顧瑜君老師,是東華大學的教授,為了基層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索性以東華大學為基地,申請機構辦學,由另類補習社變身成實驗教育基地。
早期不惜違法也要辦學的全人中學,幾經辛苦,今天雖然已立案,成為一家註冊的私立中學,可是深受主流的學校評鑑之苦,教育當局只能用主流學校的標準,來評鑑全人中學的另類課程、師資到管理,教育當局沒有評鑑另類教育的工具。於是,實驗教育三法,正好可以讓全人老師們檢討,要不要轉型為學校型態的實驗學校。
教育發展需以行動爭取
21年前,台灣「四一零教改大遊行」,民間對主流教育深惡痛絶,有人不惜跑出來,創辦另類學校,走了一段對抗主流的階段。例如早期的森林小學,便曾被教育局告上法庭,險成了教育犯。全人中學自行買地建校舍,卻被怪手趕來要拆建,親師生聯手抗敵,才得以用實驗學校的名義,繼續辦學。多少個家長孩子,寧願違規,在家自學,也不願送孩子到學校上課,要保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快樂的童年。今天,台灣政府終於承認另類教育的重要,甚至立法保障孩子的學習權利,容許主流學校轉型實驗教育,自學的高中生還可以領學費補助。而學生只要參與實驗教育滿三年,即能參加同等學力鑑定,報考大學。這成果,都是民間一小步一小步,以行動爭取得來的。
今天的台灣教育,真的是百花齊放,多元發展。反觀,香港政府依然無視主流教育的不足,沒有足夠的視野,去探索另類教育的可能。自然學校要開辦中學,面對的困難是要依中央課程的要求開辦,而香港教育局只有本地課程和國際課程,要申請辦學,便只能二擇其中,各有難度。在孩子不愁衣食的今天,社會早已過了只是追求溫飽基本需要的時期,人們都在探索自我,年青人在尋求自我實現的年代,香港就是欠了一個另類教育的法案。
今天香港另類教育的發展,正步入民間自發的階段。事實上,除了自然學校,近年選擇另類教育的愈來愈多了,例如華德福教育、蒙特梭利教育、瑞吉歐(Reggio)教育、在家自學、優學年、兆基創意書院等。今天反對 TSA 的行動,有如21年前的台灣「四一零教改大遊行」,愈來愈多人用腳投票,不惜犯險,走進另類教育的世界,不曉得香港要花多少年,才能容得下另類教育,為孩子的未來,通過另類教育的法案?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