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恭蕙:建立ESG規範 有例可循方能促進綠色思維

陸恭蕙表示,通過政策層面推廣ESG,關鍵是改變「人的思維」,如果員工了解做好ESG,對公司、員工、以至社會都有好處,例如避免虛耗更多資源,為公司省錢,多了年尾花紅,員工作業時便會更有動力。

極端天氣現象困擾全球,環境保護受到各國廣泛關注。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稱,基於國情的不同,各個地方跟隨的ESG標準可能有異,而且;這套標準初期未必完備,但她認為關鍵的是有了標準後,便可按標準實現ESG的目標。

ESG概念分三部分,分別是環保(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管治(Governance),也可稱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最早於2004年由聯合國全球契約提出ESG的概念,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營指標。

E是指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S面向客戶福利、勞工關係、多樣化與共融等受產業影響之利害關係人等;G則泛指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與公司穩定度及聲譽相關。

陸恭蕙表示,通過政策層面推廣ESG,關鍵是改變「人的思維」,如果員工了解做好ESG,對公司、員工、以至社會都有好處,例如避免虛耗更多資源,為公司省錢,多了年尾花紅,員工作業時便會更有動力。

跟隨ESG規範 多做生意抵銷額外成本

陸恭蕙說香港公司對ESG都有涉獵,對環保更為熟悉,但要好環保,需要收集相關數據,以往一些公司在這方面不太著重,對他們來說是個問題。現時香港與其他地方正在加大環保規範,例如處理廢物、排放等方面,從宏觀處看,就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很多公司都會問,在他們整盤生意中怎樣定位社會責任呢?陸恭蕙認同,因為投資者想了解公司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最好能披露一些數據,看到公司正實現某些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為ESG規範分三部分,好像需要動用很多資源和時間,擔心能否做多些生意以抵銷額外成本。

陸恭蕙坦言,要說服公司面向ESG,需要對未來趨勢有洞察力,「有些公司對我說,跟循ESG規範辦事,真的多了生意,有些外國客戶知道我們做了ESG,會跟我們做生意。」她認為只要市場有需求,公司自然會落實ESG規範。

陸恭蕙表示,如果能夠改善室內空氣素質,對於在商場、圖書館、辦公室等地方活動的人,便可改善身體狀況,對個人或社會在公共健康財政能夠節省多少錢。
陸恭蕙表示,如果能夠改善室內空氣素質,對於在商場、圖書館、辦公室等地方活動的人,便可改善身體狀況,對個人或社會在公共健康財政能夠節省多少錢。

 信息披露是可持續發展基石

事實上,信息披露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當投資者,銀行和客戶都希望公司能夠提供ESG數據,了解公司這方面的發展和表現,便形成一股推動商界的巨大力量。至於提供哪些ESG數據?可先聚焦哪些較有用的環保數據,一旦熟習,便可擴大收集範圍。

通過收集的ESG數據,員工可以清楚經營方面出了哪些狀況。陸恭蕙說:「我覺得人是聰明,當他看完數據,會檢視有沒有節省成本的地方,例如整晚不需要關燈或節省用水,這關係到公司賺蝕的底線(bottom line),能讓損益表看來更亮麗。」某些生產要素對企業的經營成本比重好大,例如水壓電是營運工廠的成本佔很重比例。若管理層在ESG方面做到成績,便可滿足投資者、客戶及銀行的要求,又能為公司節省能源或其他成本,員工更可能因此獲得花紅獎勵。

陸恭蕙表示,當公司每年恒常收集數據,便可互相比較,有助公司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正因為目標明確,員工知道做什麼能為公司慳錢,又提升工作效率,工作時便更具滿足感。

隨着綠色科技(GreenTech)操作成本下降,數據收集愈來愈方便,可以安裝很多應用軟體Apps或感應器,來測量大廈室內空氣素質或多少用水量,當愈來愈多人參與,並且熟習有關操作,成本會大幅下降,還有的是,資訊不但與資源善用的E有關,而且與S也相關。

陸恭蕙表示,如果能夠改善室內空氣素質,對於在商場、圖書館、辦公室等地方活動的人,便可改善身體狀況,例如某人在辦公室逗留5個小時,對個人或社會在公共健康財政能夠節省多少錢,這些都是可量化的S數據。

本港監管機構推動ESG走得較前

香港監管機構在推動ESG方面一向走得較前,香港交易所和證監會近年亦加強上市公司和基金披露氣候相關財務信息的要求,故此部分本港上市公司亦順理承章成為區內ESG基金投資的選擇。此外,金融管理局亦因此發表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讓銀行界發展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時有例可援,藉此盤活綠色資金的融通,以配合政府推動香港發展成綠色金融中心的願景。

陸恭蕙說,香港人有時習慣了外國月亮是圓的,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不夠好,香港交易所、金融管理局都是本港金融監管機構,在全球都是走得較前的一群,當世界其他地方仍未跟隨,他們已經要求銀行、上市公司等盡快落實ESG的時間表,所以部分本地上市公司已經屬於一等生,有些公司跟ESG規範已有十幾二十年,作為學術界,她也希望在課堂以外觀摩實際的商業操作。

她說,香港專業人士的水平一向較高,當出台了ESG的時間表,他們便會跟隨,而且學習速度很快,這些專業機構成為研習ESG的平台,他們會開班授徒,課程包括綠色科技、綠色金融和如何結合兩者的應用。

陸恭蕙表示,監管機構制定了一些ESG時間表,為了做成這件事,人的思維就會改變,最近這方面發展尤令人鼓舞,就是由人們由不認識ESG、開始掌握基本知識、以至愈學愈熟習,並設立專業評級考試,這過程堪稱「三級跳」。現在大學開設很多ESG相關的碩士課程,反映很多人對課程很感興趣,忽然間有幾萬人上堂,當下一階段人們學懂101基本知識後,學習進度會加快。

陸恭蕙形容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全球性革命,是挽救地球為目標,初期準則無需太嚴格,以鼓勵更多公司參與,她寧願有「綠」的成份總好過「無」綠。
陸恭蕙形容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全球性革命,是挽救地球為目標,初期準則無需太嚴格,以鼓勵更多公司參與,她寧願有「綠」的成份總好過「無」綠。
國際會計準則歷經數十年才具雛型

為了讓投資者更易掌握上市公司的財政,歐美國家經過數十年才能發展出一套國際認可的會計準則,相比之下,量度ESG的指標更為複雜,所以現階段要發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ESG理念,不能一蹴而至。

陸恭蕙認為,以損益表(P&L)數據為例,是有很多水份,現在多了一套E與S,大家可能都會感到困惑,但其實並不太重要,這些都是大家創造出來,法例和規管條件都會隨時間而優化,所以ESG會有其發展的軌跡,其中E的量度相較S會清晰一些,例如排放或一些物料的用量,都可以用科學方法量度出來。

很多基金會參考聯合國定義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若公司訂下這些SDGs目標,基金就會將其納入投資標的,有些人批評單憑公司說訂下目標,就將之等同ESG規範的公司,操作有點兒戲,對此陸恭蕙認為,這只是初期推廣ESG的權宜操作,當是大家學習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大家便可以對哪些真正落實ESG的公司有所掌握,她寧願有「綠」的成份總好過「無」綠。

她明白初學者發覺原來未有一套放諸標準化ESG準則,歐洲與中國對ESG的側重亦有分別,特別是S方面,大家會無所適從,然而,她會形容這項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全球性革命,是挽救地球為目標,以往因為缺乏量度工具和數據,並不太掌握氣候變化情況,現在有了更多可量度的工具,讓人們更容易跟隨ESG標準辦事。

ESG頒獎如雨後春筍    陸恭蕙稱得獎準則毋須過嚴

無論香港及國際,頒發ESG獎項的活動如雨後春筍,部分已發展至人有我有的「豬肉獎」境地,如何確保得獎者實至名歸?

陸恭蕙認為,首先要看頒獎機構如何界定得獎的準則,香港機構頒獎一般都有明確的準則,當然大家可以批評這些準則是否高標準,或者應該以嚴格的準則來決定頒獎與否,但她認為,目前世界(氣候變化)處於大轉變格局,也是發展初期階段,所以對她而言,頒發ESG相關獎項的目的是鼓勵更多公司參與,得獎準則也無需過於嚴格,所以獎項愈多,便能達到鼓勵推廣的效果。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