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令整整一代兒童的教育受到影響。根據聯合國基金會的統計,最嚴重時期世界各國的停課影響了約15.7億學生的學習。而當鏡頭回到香港,疫情的影響早已顛覆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外加近年來本港出生率下跌及移民潮的出現,不少幼稚園都面臨收生不足的情況。究竟業界怎樣應對眼前的種種困局?耀中幼教學院校長袁海球教授表示,全球都在關注幼兒教育,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做法,新時代下彼此間更應互相交流借鑒、取長補短。他坦言香港的特色是中西文化並重,學院要先強化本身的優勢、提升學生質素和優化服務、增加幼兒的活動空間等,才能推陳出新,自信地迎接教與學上的種種新挑戰。
灼:灼見名家;袁:袁海球教授
積極迎接挑戰,促多元文化共融
灼:耀中幼教學院成立至今已有六年,學院在哪些方面遇到挑戰,而您又是如何以樂於創新的領導風格,帶領眾人迎難化解?
袁:我想挑戰分為兩方面,過去幾年外部最大的挑戰是疫情。學院做的是教師培訓,因此需要良好的社交關係與溝通,但疫情令溝通方式與渠道受限,不少學生在那段期間是不開心的。直到疫情結束學校復課,有學生因此喜極而泣,因為實在太想回校上課,終於可以重新體驗社交自由。第二個外部挑戰,是參加DSE考試的學生人數一路下跌,從七萬多人跌至四萬多人。我們是自資院校,因此學生人數對我們來講十分重要。因此在面對這兩項挑戰時,學生回到學校也要重新適應新的變化。至於內部挑戰,很多人問我們是否只有幼教一科就足夠?實際上我們心繫幼教亦專注幼教,但當DSE考生人數下跌、而我們又這麼「專」的時候,對學院的影響會更加大。另外我們也有經濟上的壓力,需要向外界籌款。這些年來要特別感謝對我們給予支持的人士,他們把教育作為己任,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上有心之士的溫暖。
灼:學院的教職員來自不同國家,曾任職規模各異、學術或非學術機構,以往的工作文化、背景不盡相同。如何促進教職員的文化共融?
袁:中國人有句話說海納百川,和而不同,不自滿而謙遜是很重要的一種態度,是我們處理問題的第一步。第二則是職員和學生之間都互相欣賞彼此的文化,不去比較;第三是互相尊重和信任對方,這兩點是萬事的基礎,沒了這兩項是無法做好其他事的。最後就是專業,我們所有的同事都很有專業操守、合作無間。學院有一個TOT(teacher of tomorrow)Scheme,這個計劃是給一些優秀學生在畢業後,去到耀中在國內的學校工作,並且提供獎學金。學生們都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就算來自不同國籍的學生去到內地也非常適應,融合得很好。甚至曾有學生說,他很希望畢業後回到自己的國家,開一間像耀中這樣的學校。足見這位學生是多麼熱愛耀中的文化。而很多學校對我們的畢業生的反饋、評價都很高,甚至主動邀請我們再介紹畢業生給他們。
理念與實踐並重,培育學生國際視野與道德價值
灼:在您看來,現代幼兒教師需要具備哪些品德?
袁:第一是熱誠,你需要熱愛教育,熱愛兒童,熱愛幼教。我常常跟學生講,假如有一日你發現自己對工作的熱情消失了,或許就是要考慮轉工的時候了。因為教育工作是對人,當熱忱消失,你就會做得很辛苦;第二是好學不倦,你需要對細微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對人對事都有興趣,否則又如何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對事物的好奇心?第三是對科技有一定的敏銳度,科技是當今世代不可避免要使用的工具,教授需要事先了解並幫助孩子們認知及使用。
灼:您曾說過,耀中的教學模式是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與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漸進教育理論相結合,培育出二十一世紀幼兒教育工作者。不久前,幼教學位課程又加入了中國古代的兒童啟蒙教育「蒙學」。可否分享一下其中點滴?
袁:我們成立了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院,希望將優秀的中國文化注入到幼兒的成長和學習當中。幼兒教育不單只是局限在課程上,整個世界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室。他們一出生就已經進入了這個課堂。因此我們會在教學課程、方法上去展現中國文化的優秀。我們亦舉辦了多場活動,分為多個層次。第一是直接面對小朋友;第二是提前做好小學甚至中學的工作,例如是面向中學生做導賞活動,向學生們介紹新界圍村文化,讓下一代認識和理解這些文化。因為若干年後,這些中學生就可能成為家長、成為老師。又比如是組織幼稚園、小學、中學組的學生一起做舞台劇,去年就做了《三國演義》中火燒連環船的橋段,希望他們以表演藝術的形式接觸更多中國文化。
幼兒教育未來趨勢,著重孩子身心靈全面發展
灼:您一直參與前線教育及研究工作,為教育界作出貢獻。在您看來,如今幼兒教育界正面臨怎樣的挑戰?
袁:如今全球都在關注幼教領域,都希望提供最好的給我們的下一代。而亞洲地區十分多元化,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例如新加坡、南韓等國家的幼教都做得十分好。但由此也衍生出資源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會不會有些地區較難獲得好的幼教服務?這是亞洲出現的問題,而西方國家的資源和服務會較為一致。再來就是孩子的福祉,其中健康是首位的,孩子身心靈的發展都十分重要,也是亞洲地區需要特別留意的。香港幼教的特色是中西並重,講求實際,我認為香港必須發揮好自己的優勢,同時開放心態向其他地區學習,取長補短、兼收並蓄。
灼:那麼,您又是如何看待幼兒教育未來的發展?
袁:第一是科技的發展,我覺得未來還會有更大的變化。第二是我們對人的認識越來越多,知道原來人的情感、社交等等是整合一體的,而不是分隔的,這種整個發展得觀念是應該要存在的,也是我們需要的。第三點,對我來講最大的衝擊是家長的參與度。如今家長的參與度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如今家長對幼教的認識多了,更加願意參與,甚至願意到學校裏充當講故事爸爸等活動,未來我認為家長的參與只會越來越多。第四點,如今越來越強調孩子與大自然的關係,nature based learning,鼓勵小孩多到自然環境中去。其實中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說法,在長遠的歷史中,原來我們人與自然需要有一種感應。回到幼稚園更應該做這件事,多接觸大自然能幫助孩子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但香港最大的難處是空間不足,很難找到一個地方給孩子活動和接觸大自然。
學院擬增設教育學碩士課程,最快2025/26學年推出
灼:身為這一領域的前輩,您對於有興趣投身幼兒教育的年輕人有何建議?
袁:假如你對人的成長有興趣,那麼讀幼教是非常適合的。最近有個理論是說,人出生的第一個一千日,也就是0-3歲,學者發現孩子的狀態每天都在變化。在幼兒教育上,我們也需要去投入很多精力在這一方面。第二點是假如你相信三歲定八十,我覺得你應該要投身幼兒教育。因為你正在從事一些很重要的工作。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資料和研究表明,三歲定八十的理論是成立的。很多人說他們一生人的學習,在頭三年就學完了,那你說0-3歲的學習是不是很重要?
灼:新的一年,耀中幼教學院有怎樣的規劃或新計劃?
袁:一方面我們有與國內不同院校合作,兩地學生常常進行交流。另外我們希望學院的CPD(Continu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可以有更多的發展。因為最近很多虐兒案發生,引起社會上的關注及討論,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怎樣能夠謹慎小心地去處理呢?我們針對此問題特別開設了專門的課程,給家長和老師聆聽學習。另外,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申請開辦post graduate diploma in early child education(幼兒教育教師文憑),這個課程是給讀了本科的畢業生,但本科讀的不是幼兒教育專業卻想投身幼兒教育的學生。及Master of education(教育碩士)碩士課程的籌備,開放給任何有興趣的學生申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