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大選看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透過此次美國大選,中國方面可真切感知美國民眾如何看待中國影響,知己知彼,尋求理性應對之策。
隨着預選日前在艾奧瓦州和新罕布什爾州舉行,美國2016年總統選戰序幕已經拉開。中美戰略關係正經歷重大而複雜的變化,而這場大選沒有現任總統或其班子成員尋求連任或參選,因此,未來中美關係走向如何,令人關切。
 

奧巴馬力不從心

 
奧巴馬總統上任八年,是世界格局和中美關係風雲激蕩的八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失衡的弊端盡顯,中美互為因果的貿易失衡關係難以為繼,由此釀出重重矛盾。危機後,中國在全球經濟重要性相對上升,尋求在國際舞台更大的發言權,包括參與 G20 等全球治理機制、推動 IMF 改革、建立金磚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加入 IMF 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在美方看來,這些舉措挑戰了其在全球經濟事務上的傳統主導權。中國擴大的政治軍事影響力,也讓個別鄰國產生了疑懼。在此背景下,奧巴馬政府一度力推「重返亞洲」策略,以圖夯實美國在亞太經濟與政治事務中的領導力,卻因烏克蘭危機、中東局勢惡化和伊斯蘭國的興起而力不從心。因此,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在美國國內多受詬病,對於更為進取的外交政策呼聲強烈。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勝選,都可以預期,美國對華政策將有顯著調整。
 
同時,美國民眾過去幾年來對中國印象整體卻有所惡化。據皮尤全球研究中心2015年9月公佈的一項報告,2013年以來,美國民眾中對中國持有偏負面印象的比例超過了一半,比對中國抱有正面印象的比例竟高出15到20個百分點。這逆轉了2012年之前幾年美國民眾對中國總體更抱好感的情況。
 
這些因素自然反映到美國兩黨參選人的競選話語中去。當前,預選辯論焦點仍以國內事務為主,但是,各位候選人都已不可避免地談到了中國。對華貿易逆差和就業轉移,是橫貫左右的一致關切,從關注勞工權益和社會公平的民主黨左翼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到依靠煽動排外情緒獲取人氣的共和黨參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無不把這類問題掛在嘴邊。不止於此,南海問題、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也頻繁出現在參選人關於中國的評論中。眾所周知,兩黨中,共和黨更具現實主義思維,也更強調從軍事層面制衡中國。來自佛羅里達州的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和來自得克薩斯州的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對中國批評最為激烈,主張最為強硬。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並不意味着,這些參選人就一定要與中國為敵。實際上,兩黨政客都承認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民主黨人強調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協力,重視中美經貿關係;共和黨人也看到,要解決朝核等全球安全問題,中國不可或缺。在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實下,管控矛盾、尋求共贏仍是主流。美國政治的多元和制衡特徵決定了,極端的政策主張難以佔上風;意識形態導向再強烈的領導人,也須在現實的多重博弈中找到理性落腳點。政客們在競選階段為吸引一部分選民而不無誇張的主張,進入實際政策制定和執行階段,必然要受到多元利益的約束,趨向緩和。
 
但是,隨着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演化,特別是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塑造世界秩序,中美關係必將進一步複雜化。經濟上,兩國還將相互滲透依賴,同時面臨永恆的利益競爭;政治上,兩國體制的反差日益凸顯,對話的機會增多但溝通的難度卻在加大。中美和平共處,需經過雙方努力方可達致。中國領導人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顯然是意識到了這種複雜性的挑戰。其要義是管控分歧、防止戰略誤判。不過,要真正避免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必有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並不能僅僅依靠兩國領導人的承諾和意願,更要正視兩國結構性矛盾在各自社會造成的深刻影響,並加以妥善應對。
 

民族主義為大趨勢

 
格外需要警惕的,是被猜忌與怨恨所綁架的民族主義情緒。毋庸諱言,民族主義抬頭,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象。這恰恰是全球化深化後經濟社會矛盾積聚的表現。即便在深深受益於全球化的美國,就業流失、貧富差距導致社會憤懣不斷鬱積,在此次大選中便被特朗普等另類政客所發掘,發出貿易保護、拒斥移民的經濟民族主義主張。在中國,民族主義則與不斷被強化的屈辱歷史記憶、冷戰鬥爭經歷相交織,被30多年艱苦生聚的國力相催化,形成一股日益難以掌控的能量。負面情緒需要充分的公共空間來表達和釋放,否則,它便可能如洪峰激流通過狹窄河道,隨時可能迎頭相撞。
 
37年前的春節,鄧小平訪美,為中國改革開放營造了長期有利的外部環境。如今,中國面臨全面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等重重挑戰,同樣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透過此次美國大選,中國方面可真切感知美國民眾如何看待中國影響,知己知彼,尋求理性應對之策。 
 
本文為2016年2月15日出版的《財新周刊》第6期社評,本社獲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