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開光說,開一家飲食店、和街坊鄰里保持朋友關係不難,但當規模擴大到十間八間,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1968年10月,大家樂成立,「一家小食店,家爺仔乸一起落場好平常,我爸爸、堂大哥和我都要幫手。」當時他還是個學生,已開始在快餐行業中浸淫。
幾十年前的ESG思維
「嘩,眨眼間,大家樂已經開業55年,算算第一批顧客和員工,他們今日都已經六、七十歲了!一間飲食集團可以做到這樣,真是(幸運)!」羅開光表示,管理頭腦好重要,由一間大家樂小店,做到500多間不同品牌分店的大規模飲食集團,必須在不同時空照顧好三大持份者(股東、顧客、員工)的需要。
話說回來,「我覺得我爸爸(羅騰祥)是真的厲害,近年倡議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管治),他一早就提出『顧客快樂、員工快樂、股東快樂』的大家樂文化核心價值,讓企業在不同時空發展下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這不正正就是ESG囉,對嗎?哈哈哈。」羅開光後來想,ESG無非就是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長久經驗MBA化而已,所以,企業無需見到一個新管理詞彙流行,就急着思考怎麼做?反為應該回溯自己的發展史,總結出55年來大家樂在ESG框架內的深度實踐,繼續擁抱。
香港經濟結構及人口變化縮影
大家樂創立時,「戰後20年,我爸爸50多歲,時局已趨穩定,他開始動念做生意。」那年頭就業機會不多,大家都瞓身工作,兩餐在街外解決,平靚正快餐店文化順勢興起,羅騰祥身邊有大批嬰兒潮同事和食客追隨。
香港早期工業發展,在黃竹坑、觀塘、長沙灣、荃灣工廠林立,不少人由徙置區出來工廠打工,熱騰騰的碟頭飯是他們午間的心靈安慰。之後工廠停工,遷往內地,新市鎮建立,不少寮屋居民遷入屯門等新區,朝早返工要老遠搭巴士出來吃早餐。「當這批人開始上流化,你的餐飲也要隨之上流化,食店也愈開愈夜。」
近幾年疫情,響應社交距離,擁抱飲食外賣,手機點餐,內地店有機器人送餐,集團邀請新一代小天后炎明熹做代言人,活化品牌形象。同一時候呢,隨着更多新香港人加入,核心顧客已屆退休年齡, 集團要順勢而變,「這就是競爭力加戰鬥力。」
初中學歷也有機會做到總經理
回想70年代,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少之又少,羅開光說,只要你的履歷上寫着港大畢業,已經大把僱主爭相招手。羅開光笑說:「記得最初我們全體員工學歷最高的一位,雖然考不上中大,已經鶴立雞群。他與集團一起成長40多年後,已加強進修並晉升為其中一個業務單位的總經理。」
另一位中三畢業,應聘當助廚,好快升做廚師,81年隨羅開光赴新加坡打拚,開拓新市場,鏡頭快進30多40年後,他也成為活力午餐的總經理,更帶領公司取得ISO認證。
怎樣可以讓員工快樂?羅開光聞言笑得像陽光般燦爛:「就是準備好一個讓員工表演的舞台,任他發揮。像我們泛亞飲食的總經理,坐到這個位置就要一力承擔所有醫管局及大學的業務,及所有投標相關事宜。」工作滿足感可以為員工帶來數不盡的快樂,而唯有員工快樂,他才能透過活力體貼的服務,將快樂回饋給顧客,大家一起樂。
Z世代員工不及嬰兒潮世代?
羅開光說大家樂旗下資產不多,最大的資產就是人。「不過世代不同,我們也會因應時空變化去培養員工的快樂因子。」
嬰兒潮出生者,特色是非常渴求學習,工作不計較,他們透過不斷學習,保持好奇。這批同事的快樂源自哪裏?就是巨大的成就,「公司給予平台,他們可以不停奮鬥,不停學習,超強戰力的團隊就是這樣組合出來。」
Z世代的年輕人生活水準提高了,奮鬥心不同了,嚮往和爭取的事物也不同了,羅開光道:「世界就是這樣。你不可以說以前的後生仔就好好,現在的後生仔就不如上一代,你一定要糾正自己的心態,要釋放正能量。每一個時代的後生仔都好好,問題只存在於:你怎樣鼓勵新加入的同事跟你一起開心學習?」
用人3招:鼓勵試錯、串燒、快樂學習
加入大家樂逾四十載,羅開光學習到:要鼓勵團隊嘗試,給予機會出錯。出錯不要緊,最緊要學習擁抱錯誤。「好多人對於自己所犯錯誤都難於啟齒,但我總愛公開承認錯誤,承認自己是錯得最多的那一個,嘿嘿,但我好常總結和檢討。」
大家樂鼓勵學習,愛屋及烏,「夥計及子女考入大學,我們都會資助,記得頭一年申請僅12人,現在平均每年都有過百人申請,好好。」
永遠不要讓員工估老闆想要什麼。「行動前如統一看法,咪省回大把猜度及爭拗時間囉,哈哈,所以我們好注重不同層級同事之間的思想一致性(alignment of thoughts)。」新CEO落場,羅開光會去協助,因為「我在大家樂碰過好多釘,較容易洞悉問題,但我不會指示別人怎樣做。頂多來一場『串燒』,高層中層同事圍成一圈,由我問問題,一個圈答下來,你自然會看見大家的盲點。」
員工得到老闆關心和信任,有空間發揮,他們搞定了,第一線顧客自然感受得到那種快樂。否則怨氣堆積,你的顧客就受苦了。
「我職業生涯犯過的最大錯誤」
問羅先生,他犯過那麼多錯,最刻骨銘心的是哪一次?
「我講講我出道第一個錯誤是什麼,好嗎?是在新加坡。」時維1981年,當時大家樂在香港只有十多廿間店,羅父與各地朋友交流過後,起意落戶新加坡,派羅開光去做開荒牛,工程師底的他立馬開動,聚焦於工作步驟、購買、顧客轉動、電子餐倉等,「當時我還覺得自己好威水,因為20多年前,連總公司都未有電子餐倉,新加坡店已率先採用,哈哈。」
錯在哪裏?「錯在做事不能系統先行。而是先要滿足客戶需要,然後才按需設計系統。唯有這樣才能確保高效能、低成本、又賺到錢。」有日堂哥飛到新加坡找他吃早餐,說,「開光呀,我們返香港啦!」就是這簡單一句話,為整個項目就劃上了句號。但羅開光依然好開心,因為失誤發生在他年輕時,而不是中年後,有如當頭棒喝,讓他爾後的市場觀豁然開朗。
今日回頭細味,羅開光仍然好感恩,「爸爸從來不怕我失敗,因為肯嘗試未必會成功,但不嘗試,就肯定不成功。」新加坡的經驗告訴他,及早犯錯,可以避免日後犯下更大的錯。這種試錯的實驗,也由家裏帶到公司,實踐超過兩世紀,代代傳承,敢信是集團明日成功的根基。
大家樂主席羅開光專訪 2-1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