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外資企業的共生關係:從過去到現在

儘管歷年來都有跨國公司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中國,但大部分的跨國公司亦會依然繼續在中國經營和進行投資,同時亦有新的公司進來,或者發展新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從1993年的改革開放到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這近10年可以說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入世協定刺激了改革開放的速度,大量跨國公司湧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和海外貿易均大幅增長。在這一時期,中國和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和文化開始產生碰撞與交流。中國政府、內資和外資企業都在以各種方式進行相互學習、適應,並不斷調整。企業們展現出了不同程度的適應能力和韌性,有的蓬勃發展,有的日漸衰落,還有一些則對這個新的時代感到迷茫,無所適從。

不過,我當時認識並合作過的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都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因此,儘管遇到了無數挑戰,它們仍然選擇勇往直前。

跨國公司在華表現

我們可以將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表現分為三類:沒能成功的、有意無意踩到中國「紅線」的、以及取得不錯成績的。

第一類企業進入中國後付出了他們的努力,但最終卻未能取得他們認為可接受的成績。這些公司要麼徹底離開中國,要麼只保留了少量業務和調整了他們的業務模式。這些公司分布在許多行業,如消費品、家電、電子產品以及汽車等都有。它們未能成功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無法快速調整自己的產品或商業模式,以更好地適應中國消費者的偏好;有的沒能建立合適的本土領導團隊;還有的無法在海外總部和中國本土團隊之間找到平衡、和諧的管理方法。

第二類是一些有意或無意踩到中國「紅線」的公司。2021年的「新疆棉」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有未經證實的指控稱中國通過「強迫勞動」來收割新疆棉花,之後,一批海外服裝和運動服飾品牌宣布在產品中抵制「新疆棉」的使用,而由於這些不實指控,這些品牌遭到了中國消費者的抵制,它們在中國區的銷量迅速下滑。之後,這些品牌中的一部分嘗試恢復它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但還有一部分品牌知道它們只能縮減在中國的業務規模。

第三類則是在中國取得了成績的公司。這些公司在中國的業務蓬勃發展,這可能是由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又或是因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亦可能兩者兼而有之。對於此類跨國公司來說,中國即使不是它們最大的市場,也已成為其最大的市場之一。這些企業的共性是都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中國市場的需求,打造了有執行力的中國本土團隊,並在海外總部和中國團隊之間找到了較好的平衡。

在中國取得了成績的公司,可能是由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又或是因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亦可能兩者兼而有之。(Shutterstock)
在中國取得了成績的公司,可能是由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又或是因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亦可能兩者兼而有之。(Shutterstock)

跨國公司對中國的貢獻

這些年來,跨國公司為中國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們在給中國帶來新產品、商業模式和技術的同時,也幫助中國企業開拓了海外市場,特別是西方市場。

許多現在司空見慣的海外品牌產品曾被認為是新奇事物甚至是奢侈品。例如,在上世紀80年代,一瓶可口可樂被認為是一件禮物;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王府井開業時,中國食客們排着長隊購買他們認為的「正宗美國食品」;當時,中國市場最受歡迎的車型是大眾桑塔納,儘管桑塔納並不是大眾品牌中最高端的車型,卻仍被中國消費者視為最有代表性的洋品牌汽車。

跨國公司亦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了貢獻。例如,沃爾瑪(Walmart)和塔吉特百貨(Target)等美國零售商開始從中國採購商品,從而幫助建立了中國的出口導向的供應商集群。

隨着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壯大,它們在本土招聘團隊,並且提供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這為中國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實踐經驗。這些理念和經驗幫助了許多中國人,特別是幫助年輕一代開拓了視野,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後來又成為了跨國公司高管或董事。除此之外,法務、審計和諮詢等西方常見的專業工作亦隨着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促成了中國與國際商業實踐規範的接軌。這些理念和經驗的交流幫助了許多中國公司成長和發展,並且鞏固了它們的競爭優勢。

中國對跨國公司的貢獻

隨着中國的發展,許多跨國公司發現中國的角色對於他們而言發生了轉變。對於一些企業來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對於另一些企業來說,中國則是它們的供應鏈中心,或者兩者都是。同時,中國逐漸發展成為創新的思想源泉。

2000年開始,個人電腦以及無線互聯網的崛起讓許多中國企業家嶄露頭角。這一代中國企業家在電子商務、移動出行、社交媒體、遊戲、本地服務和線上支付等領域發展出了許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在這些領域開始引領全球科技應用產業的發展。

「硬科技」亦開始出現並加速發展。在機器人技術、自動化、智能製造、新能源、通信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和5G通信等領域,中國已經在專利註冊方面成為世界領導者。在短短20年的時間裏,中國在創新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西方企業亦逐漸注意到中國的創新,有些亦開始學習這些創新。

隨着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壯大,為中國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實踐經驗。(Shutterstock)
隨着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壯大,為中國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實踐經驗。(Shutterstock)

改革開放持續進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發展計劃,它沒有現成的藍圖,而是如鄧小平描述的那樣──「摸着石頭過河」,以一種試驗、學習、適應和不斷調整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推進。

當我開始在中國從事諮詢工作時,大多數行業仍然對外資有許多限制,有些只有部分開放。消費品行業(碳酸飲料類別除外)是為數不多的開放領域之一。零售、汽車、醫藥、電信和物流等領域的外資企業都需要以合資形式進入中國市場。

現如今,中國的大部分行業都已對外資開放。2023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取消製造業領域對外資的一切限制。這一舉措對中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釋放了積極信號。

在開放的過程中,中國與跨國公司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共生關係。蘋果公司和特斯拉利用中國市場擴大收益的戰略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這些合作中,中國不僅是這些公司的主要市場,它們還利用中國的供應鏈將產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同時,它們還與中國企業合作,構建廣泛的生態系統,共同創造知識產權、商業能力和就業機會等。

其他跨國公司,如大眾、戴姆勒、寶馬、霍尼韋爾、利潔時、英特爾、高通、阿斯利康、可口可樂、星巴克和肯德基等,都是從這種共生關係中受益的例子。這是「雙贏」。

毫無疑問,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複雜並且快速發展的市場開展業務並不容易,對於跨國公司和中國本土企業來說都是如此。但是,正如上述跨國公司的成功案例所示,不能因為中國市場複雜,就認為外資企業無法在中國取得成功。

習近平宣布將取消製造業領域對外資的一切限制。(亞新社)
習近平宣布將取消製造業領域對外資的一切限制。(亞新社)

多年來,當被問到對在中國開展業務有何看法時,跨國公司高管通常會這樣回答:「在中國開展業務很難,風險很大。」 不過,當問到他們的公司是否計劃繼續在中國投資時,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會」。儘管歷年來都有跨國公司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中國,但大部分的跨國公司亦會依然繼續在中國經營和進行投資,同時亦有新的公司進來,或者發展新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如新的聯盟、新的合作等)。

面對着一個正在快速改變中的世界,中國在之中扮演的角色亦愈來愈重要,有戰略思想的跨國公司更會進行更深刻的戰略思考,將中國的角色和重要性融入它們下一代的全球戰略中。

大變局時代系列 上

延伸閱讀:〈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從現在看未來〉(大變局時代系列 下)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