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8.31決議令我失望,在於我對眼前政局深感憂慮,恐怕香港也許從此失去2017年普選特首的機會。
本地社會急需政治改革以化解兩大關鍵難題,首先,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對外開放,導致香港產生深層經濟及社會矛盾,解決之道在於制訂一套完整而長遠的政策,過程中意見分歧甚至爭論不休,自是在所難免,《基本法》在某程度上固然可資參考,但不少議題既無明確答案,亦易招爭議,未來特區政府的政策,恐怕減損香港賴以成功的核心價值。
其次,當前的政治僵局以及街頭、立法會內的對峙局面,窒礙特區政府有效施政之餘,更削弱其管治能力,嚴峻的形勢在在阻撓政府制訂長遠貫通的政策;議會中政治鬥爭不輟,使政府施政舉步維艱,即使費盡心機或僥倖得以通過政策,也欠持續性或流於零碎,以為民生攸關的議題在立法程序中會得以倖免,實屬自欺欺人。
普選協議 解困契機
重建社會共識任重道遠,普選是完成此一重任的唯一途徑。只有經過普選產生,向廣大選民問責的特首,才真正有望凝聚社會,消除紛爭,打破當前政治僵局,解決香港社會及經濟方面的深層次矛盾。缺乏由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香港社會將持續兩極分化。再將問題拖延到2022年甚或2027年,後果更是堪虞,政治環境分裂只會愈演愈烈,徒然消耗更多時間及錯失修復機會。
政改五部曲的首兩部曲已經完成,隨後兩部曲如何落實,如今至關重要,箇中成敗因素繫於各立法會議員與政府官員能否達成政治協議,最終協議若能符合相關憲制安排,理應可獲北京政府認可。
能就特首選舉達成協議是重大成就,因為這不會只是單一議題上的協議,政制其他方面的安排和時間表等議題也可能同時達至共識。
重啟政改 障礙重重
部分街頭示威者與部分立法會泛民議員要求撤回人大8.31決議,我認為既無必要亦不可行,這方面的理由分析,我在此不贅,只集中探討目前如何繼續推動政改五部曲。與其着眼過去,要求人大改變初衷,不如放眼未來,免得白白浪費時間,甚至進一步損害各方面的互信基礎。
繼續推動政改五部曲須有兩大先決條件,第一,確定仍有足夠空間讓各方達成可接受的妥協方案;第二,政改方案錯綜複雜,關乎種種不同利益,隨後的兩部曲必須作出適當的制度安排,重建各方的互信關係,才可達成各方可接受的共識方案。
根據政改五部曲的構思,隨後兩部曲的主要推動者是特區政府,無奈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互信跡近蕩然無存,如此安排可說注定失敗。哪怕反對派在立法會中取得超過三分之一的少數支持,亦足以在社會上營造浩大聲勢,任何政改方案未得其同意均難望通過。政改五部曲在眼前政局下前途黯淡,難望取得實質成果, 更遑論可於2017年普選特首。
再者,要在短期內或稍後期間重新啟動五部曲殊非易事,社會分化既已全面浮現,今後要重建共識無疑難上加難,管治社會更形荊棘滿途,即使維繫建制派陣營的邊緣力量,也頗費功夫。
形勢如此,政府為求化解深層社經矛盾,只可不斷動員市民支持,硬銷政策。政治不再以凝聚共識為目的,倒淪為政治鬥爭的一種工具,香港一直奉行的經濟及公民自由價值備受打擊,市民大眾對此終會深感厭倦,以致民心渙散。
如何議價 方為「戲肉」
事實上2017年特首選舉才是關鍵政治議題,當前主要矛盾不在街頭示威者應否撤退,而在於政改今後何去何從。
即使人大8.31決議已成定局,香港仍然大有推動民主政改的空間。有關立法會改革的種種政治議題,至今仍未展開;特首選舉提名委員會(除「四大界別」以外)的組成以及委員的產生辦法如何,迄今並未觸及;至於提名及選舉程序的設計,各項有關細節尚待確定。立法會改革與特首選舉在具體安排及落實兩者應如何配合和銜接,現階段更完全未經考慮。換句話說,香港政制的民主程度要接近英、美制度,如今依然有空間。
反對派就公民提名及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所提要求,無非是在政治談判中激進者的開價,其實在反對派內部亦不見得廣受支持。當局至今只以法律理據作出反對,並無陳述政治理據。
在雙方缺乏互信的大前題下,應該如何進行磋商呢?
互信蕩然 重建有方
建構由第三方主持的議價平台,政府應設立由社會上德高望重人士組成的委員會,就政改的大方向草擬公開的建議書呈交政府,內容要符合憲制規範,並充分反映市民大眾不同的政治訴求。在展開政改五部曲下一階段之前,委員會應完成有關任務。
此一委員會雖然任重難當,卻可以具備獲各方面以及中央政府信任的優點。政改任務從來繁複艱巨,政治齟齬亦因社會上利益矛盾及訴求各異而難以化解;解決之道既不在電視直播辯論,更不在公然違法及違抗法院頒令的街頭抗爭行動。
街頭佔領行動曠日持久,難免動搖法治與社會倫理的根基。佔領者表示事後將甘願自首接受法律制裁,縱然其志可嘉,但以尊重法治精神作為社會道德基石已受損毁則是不爭的事實。
雙方必須重建互信,深信至今仍大有餘地在過程中引入民主政改元素,從而完成政改五部曲。
力拒政爭 自求多福
政改影響2017年特首選舉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無論對香港人抑或是中央政府都極其重要。
今時今日,香港要推動民主政制發展,實毋須採用對峙式政治,可惜作為政治衝突的一種形式,政治鬥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夢魘效應卻始終未止息。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北京政府,深明政治鬥爭遺害之深,只是舊習難除,歷史噩夢不斷重演,如今政治鬥爭竟又現於香港社會。
香港絕不應將政治鬥爭引進政治生態之中,民主發展須以包容及共識為基礎,本地政治生態亦不應由泛民運動中的激進作風和思想所主宰。號召立法會中的泛民議員集體請辭,以期觸發又一次所謂「公投」而令政治鬥爭升級,實無必要,反會破壞政治協商前景,而佔領行動至今所得到的支持也會因民心背向、社會進一步分化而煙消雲散。
香港特區政府當務之急,必須為求完成政改五部曲而展現出誠意與承擔,以竟全功,這對香港和中央都有利。
構建香港政制發展論說之路系列之五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