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與伊朗「撕破臉」的背後

顯然,沙特和伊朗之間的矛盾變得公開化和表面化了,這為本已動盪不安的複雜的中東局勢平添了新的變數。

撰文:昝濤(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地中海區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2016年新年伊始,沙特阿拉伯就在1月2日宣布處決了47名危害國家安全的罪犯,這其中有三個人屬於什葉派,而在這三個人中有一個相當有爭議的人物,他就是謝赫·尼米爾·尼米爾(Sheikh NimrAl Nimr),他曾在伊朗受過教育,是一個什葉派宗教人士,同時也是沙特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對沙特王室多有批評,數次入獄,在沙特的什葉派民眾(佔總人口約10%)中頗有影響。2014年10月,因支持沙特反政府示威者,沙特當局以其在沙特國內尋求「外國干預」等罪名,判處尼米爾死刑。
 
據西方學者透露,去年11月當沙特媒體暗示可能會對尼米爾實施死刑後,美國曾提醒沙特這將引起嚴重後果,因為伊朗對尼米爾非常重視,全世界的什葉派民眾亦對此非常關注。但最終,沙特並未聽勸。尼米爾的死刑被執行之後所引發的事情,並非出人意料:沙特在伊朗的使領館被攻擊,在伊拉克巴格達新建的沙特使館亦被襲擊,在沙特本土、南亞地區和也門等地發生什葉派民眾的抗議和騷亂。
 
隨後,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引發巴林、蘇丹、阿聯酋等國與伊朗斷交或降低外交關係級別。影響隨後進一步擴大:沙特和伊朗往來的民航被禁飛,伊朗宣布禁止2016年的朝覲,並要追究2015年朝覲中什葉派信徒死亡的問題……顯然,沙特和伊朗之間的矛盾由此公開化和表面化了,這為本已動盪不安的複雜的中東局勢平添了新的變數。
 
對於沙特和伊朗之間最近出現的緊張關係,通常存在一種看法,說這既是長期以來兩國或兩大民族(波斯與阿拉伯)作為地區性重要力量在地緣政治上博弈的表現,又是遜尼派和什葉派這兩大伊斯蘭教派歷史性衝突的延續與激化。不過,歷史地看,沙特和伊朗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這麼簡單。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衝突

 
所謂沙特和伊朗分別代表的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由來已久的教派衝突問題,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具有持久性和嚴重性,更非不同教派必然要發生衝突。教派問題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上出現的時候就是源於政治分裂,到現在,主要也還是政治問題。
 
歷史上,什葉派作為少數派,長期處於「在野」地位,具有較強的悲情意識和反抗精神。11世紀末,什葉派中還形成過以暗殺着稱、後來被蒙古人所消滅的阿薩辛派。16世紀初,伊朗出現跟突厥人有密切關係的薩法維帝國(Safavid Empire),以什葉派為國教,從那時起到現在伊朗成為什葉派的主導性國家。現在,伊朗接近8,000萬人口中90%以上都是什葉派。與薩法維王朝長期處於競爭關係的是突厥人創立的奧斯曼帝國,後者奉行的是遜尼派,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遜尼派在中東也不似今天這般四分五裂。
 
還有一種看法是把沙特與伊朗之間的矛盾說成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兩大民族之間長期博弈的延續。這需要一點解釋。我們知道,阿拉伯人的崛起是在公元7世紀,也就是伊斯蘭教創立之後。在這之前的一千年時間裏,波斯人可是地中海世界的大玩家。在7世紀後半葉,波斯的薩珊帝國被阿拉伯大軍所征服,伊朗這塊領土遂開始了一個長期的伊斯蘭化過程。
 
自8世紀中葉開始的阿巴斯王朝雖然是個阿拉伯帝國,但波斯人在其創立和發展的過程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況且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此處本就屬波斯文化圈。波斯文化不只是在阿巴斯王朝,包括在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的不同部分、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以及中亞的不同王朝中都發揮過巨大且深遠的作用,這也是今天伊朗人民族自豪感的一部分。
 
從民族意識的角度來說,伊朗人向來自視很高,將阿拉伯人視為蠻族;在16世紀奉什葉派為國教之後,伊朗人愈發願意強調與大多信奉遜尼派的阿拉伯人的區別,說伊朗人信奉的什葉派是一種經歷過本土化的宗教。但不管怎麼說,這樣的一種民族意識並不必然成為當下矛盾的直接原因。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專家閱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