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公布,3月至5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5.1%,較2月至4月下跌0.3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也下跌0.3個百分點至3.5%。就業率雖見改善,但情況仍然嚴峻。那麼,鼓勵本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或創業,是否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呢?
「民主自由」關注度 已降至第5位
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聯同SW Institute of Knowledge Enhancement(SWiKen)、香港傑出專上學生服務協會(HKOTSSA),以及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HKNETEA),在今年5月8日至6月8日期間,成功訪問了552名大學及大專學生,涵蓋11間大學及至少23間大專院校的副學士、學士、碩士及博士生,結果發現,超過60%受訪學生願意到内地就業,包括深圳、廣州、上海、北京、上海等城市,逾七成受訪者認為內地機會較多;至於不願到內地城市就業的學生佔16.3%,主要理由是留港就業、需要照顧家人,以及擔心不適應内地生活及工作環境。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現時香港的大學生面臨着就業、創業及實習支援不足的問題,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依次排序為就業(60% )、創業、家人和實習問題,至於2019年甚囂塵上的「民主自由」問題,在今次調查僅排第5位。
李家超青年政策 滿意者不足1/4
至於候任特首李家超提出的青年政策,專上學生普遍關注度低,不足四分之一受訪者滿意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出關於青年就業、創業和實習方面的政策,36%受訪者表示無意見,32%表示沒關注,約7%受訪者表示不滿意。
調查亦發現,受訪者對畢業後就業前景的平均擔憂指數接近5分(最高7分,最低1分),顯示本地大學生對就業市場相對不樂觀。他們最希望在「文化/傳媒/體育/娛樂」(10% )、「醫護衛生/製藥/社會護理服務」(10% )、「金融服務」(8%)及「教育及培訓」(8%)這4個行業範疇工作。其中,超過六成受訪者願意到內地城市工作,主要原因是「內地機會較多」(71% )、內地有香港青年優惠政策,以及「香港工作機會少」,其餘不願往內地城市就業的理由,包括留港就業、需要留港照顧家人、不適應內地工作及生活環境是主要考慮因素,而「民主自由」則排第四。
逾半受訪者擬創業 深圳最熱門
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表示畢業後會選擇創業,首選的創業城市是深圳(22%),其次為北京/上海(20%),香港第三。受訪者多認為「創業機會較多」 (62% )是最重要考慮因素。至於最希望從事的創業行業,依次為「高科技/資訊科技/軟件、通訊技術業」 (13%)、「房地產/建築/物業發展及管理業」(12%)及「醫護衛生/製藥/社會護理服務業」。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受訪者,有四分之三人認為大灣區較香港容易融入內地。另外,只有不足四成受訪者認為特區政府的政策提供足夠資源支持本港青年創業。
盼有實習機會 認為政府支持不夠
調查又顯示,接近65%受訪者渴望有實習機會,超過五成人希望到內地實習,最多人選擇大灣區實習(33% );最受歡迎實習行業依次為「金融服務業」(12%)、「房地產/建築/物業發展及管理業」(9%)、「文化/傳媒/體育/娛樂業」(9% )及「高科技/資訊科技/軟件/通訊技術業」」(9% );最希望實習的內地城市前三位分別是深圳(19%)、北京/上海(15%)及廣州(10%)。另外,不足四成受訪者認為特區政府的政策提供足夠資源支持本港青年實習。
呼籲院校合作 調研了解年輕人想法
鑑於上述調查結果,調查機構和青年學生代表提出以下建議:
一、 加強與青年的全面溝通,呼籲大學和大專院校合作,進行大規模青年政策調研,以準確掌握年輕人想法;
二、 加強宣傳青年政策,並提出更具體、更有效的青年政策,為年輕人開拓發展空間,促進向上流動的機會;
三、 鼓勵及促進產業多元化,提供更多非學歷出路的選擇,解決就業機會單一的問題;
四、 增撥資源發展大灣區實習計劃,讓本港學生認識內地就業及生活環境,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
五、 與內地政府協調,鼓勵中資企業向香港的大學生開放更多實習職位;
六、 營造更具彈性及方便的創業環境,吸引香港的大學畢業生留港創業;
七、 制定更多便利高科技企業的政策措施,吸引這些企業來港設立總部或分部,為本港的大學生提供更多高科技就業及實習崗位。
鄧飛李鎮強倡政策介入 助青年實習
參與視像討論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鄧飛指出,儘管目前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願意提供實習機會,但特區政府應更積極主動以政策介入,才能落實更具規模、更制度化的實習機會。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李鎮強則建議特區政府,向內地及本港商界推出更多優惠政策,「以商造商」加強協作,大力宣傳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以吸引大學畢業生在大灣區工作及創業。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