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以兩大陣營為主要子分類,分別是併購(或買斷、buyout)和創投(或風投、venture capital),以歷史時空而言,創投在上世紀中葉率先出現,而併購基金就要到80年代才亮相。但併購一出,馬上成為風頭躉,不單只取得機構投資者的信任和資金,同時也借荷李活之手闖入老百姓的眼簾。所以以下先從併購基金的回報説起。
紅酒和基金一樣講年份
補充一個技術語,私募基金的業績通常是要按發行年份來劃分才有意義,就像釀酒行業常用的vintage(年份)──「如果從年份列表開始,就更容易挑選好葡萄酒……私募股權也一樣,有好年份,也有壞年份。」私募專家Meyer and Mathonet曾這樣説。
如圖所示,我們根據芝大商學院多年的跟蹤,「爬」出了由1987年至到2015年,按發行年份而總結的收益表現,數據庫中大概有2300隻基金的資金流入和流出的實時記錄,而且是由機構投資者(有限合夥人)提供,所以某程度上排除了基金經理報喜不報憂的行為。而由於私募基金的管理年期一般是鎖定的10年,所以從2022年倒推,最接近而又能用的基金發行年份是2015。
點解併購的配置大?
綜合這27年而言(28年當中有一年的數據有缺失),收購基金的內部收益率(IRR)平均約為14.5%,投資資本倍數(MoIC)為1.8倍,而按公開市場等值法(PME)計約為超額1.2倍。
此外,圖表也揭示了IRR和MoIC路徑相互關聯,顯示出波浪或周期性的模式。它們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後期呈下降趨勢;而在90年代初和21世紀初,每個低谷之後都會出現一輪波峰。還有,雖然這IRR和MoIC都是絕對回報(因此業界的實踐中較廣泛地被使用),IRR的波動性比較大,其標準差系數是MoIC的1.6倍。
整體而言,併購基金除了在90年代末因為垃圾債小型爆煲之外,其本上有不俗,甚至可以説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回報:有數據的27年以來,只有3年跑輸可比的公開市場指數,而歷來的PME是平均跑贏20%,而其標單差相對均值系數也只是.14。
這也解釋了為何機構大戶在私募的配置中,併購向來是大頭!下期談談創投的回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