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麼?

一切教育也是由愛開始,你回想自己當年最喜歡的科目與成績最好的學科,是不是也是由一個喜歡的老師開始?當我們的心貼近,我們的一言一行便會格外有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與自信,同時也樂於受教。

教育是什麼?大多數人的演繹是,傳授知識的過程。那麼這個過程,應發生在什麼地方?大多數人的答案,想當然耳是學校。這是對的,但也不是全對的。坦白說,教育的過程,大都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因此,我們看一個孩子教育得好不好,不單從成績單中看,而是從他的待人接物中了解。故不少對收生要求高的學校,收生前要面試,原因正是因為,孩子可以成績卓越,但並不代表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同樣道理,好些跨國企業聘請實習生,最後一關會是一個informal gathering(非正式的聚會),可以是一頓飯、一個聚餐、一個酒會,目的就是要看一個人的真實教育狀況。

大家也許有聽過另一些真人真事,家中出了天才兒童,於是父母努力催谷,孩子可以認字千萬,但在書本以外,卻毫無自理能力,而最終也沒有成為大器。

自理能力是成長印記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也有提及,自主是1歲半到3歲期間需要的成長歷程,若這段時期一切都由家人代勞,孩子會質疑自我成長的能力。3-6歲時,孩子需要的是主動,而不是一切被動被操控,不然他就會成長在罪疚感下。到小學階段,孩子需要的是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使命(勤奮),免得他在自卑中成長。

在成長路途上,孩子需要的,其實並不是認字多少個、44個拼音能不能讀出、加減乘除是否都能算出,而是能不能自理。當孩子與我們建立起安全感與信任後,到小學完成前,孩子要學習的,都是自主、自動與自信。

一頓飯、一個聚餐、一個酒會,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教育狀況。(Shutterstock)
一頓飯、一個聚餐、一個酒會,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教育狀況。(Shutterstock)

帶走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孩子只能在自卑與自疑中徘徊掙扎。以下3件小事,請緊記無論你認為孩子有多忙,也請不要忘記做:

想孩子成功  小時候多做家務

首先是,請從小讓孩子做家務。因為這是他建立對家歸屬感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對自我能力肯定的一個重要來源。Dr. Marty Rossmann曾經追蹤84位孩子的成長,發現3、4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跟家人、朋友關係較融洽,進入職場後也較快成功。做家務與孩子的小肌肉訓練有關,既可協助孩子多用小肌肉作精細動作,同時也能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與責任感。

需要注意的是,請按孩子能力所及的事,來鼓勵孩子做家務。3歲前的孩子,收拾玩具及圖書是第一步。幼稚園起,摺衫收拾桌子,甚至洗碗都可以開始。小學起,簡單的打掃不妨讓孩子自行完成。有了這個習慣,孩子知道家中的事,他也有份,並可參與,不單建立起自信,爸媽的心也會感到安慰。

良好教育 由愛開始

一切教育也是由愛開始,你回想自己當年最喜歡的科目與成績最好的學科,是不是也是由一個喜歡的老師開始?我愛上寫作,是因為當年文學的老師對我啟蒙並用心指導,令我格外用心在文字上。同樣道理,我們希望孩子能耹聽我們的教導,最有用的方法,是與他心靈貼近。

當我們的心貼近,我們的一言一行便會格外有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與自信,同時也樂於受教。當我們埋怨孩子不聽教時,不妨先反問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如何。無論孩子與你有多忙,別忘記常跟孩子說愛你,以及以行動表達愛。

愛,永遠是最好的教育。

3、4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跟家人、朋友關係較融洽,進入職場後也較快成功。(Shutterstock)
3、4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跟家人、朋友關係較融洽,進入職場後也較快成功。(Shutterstock)

行萬里路 結合知識

未來世界有機會因為疫症持續,外遊不像以往方便。但這不影響我們行萬里路。第一是,不要只留在四面牆內,多鼓勵孩子到戶外走走,池塘、涼風、夕陽都是故事,都有詩意。很欣賞女兒的中文老師,跟他們說秋天,就帶孩子到樹下看落葉,拾樹枝,感受微風,尋找秋天的味道。這樣的教育,孩子才明白秋天的真正意思,而不止是9-11月幾個數字而已。

其次是,要讓孩子知道世界有多大。當孩子明白我們不過是在地球中的一點,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不會固步自封。這也是延續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方法,科技的進步讓他們在書本、圖片、影像中認識各地的不同之處之餘,多鼓勵孩子結交不同文化的朋友,這樣成長孩子的世界就能寬廣,心懷也能寬大。

但願你能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互勉之。

吳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