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碳中和  綠色能源新機遇

氫能有助鋼鐵等高碳排產業落實低碳轉型,其成本更有望在2030年降至可與化石燃料競爭,可見氫能的發展潛力。企業與跨國組織對發展氫能保持樂觀,亦有企業已表明將主力發展氫能。

北美的熱浪、澳洲的山火及歐洲的水災等氣候災難在全球各地輪流上演,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着氣候變化問題正進一步惡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更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較工業革命前提高了1.07°C,令人不禁疑問,六年前近200個國家簽訂的《巴黎協定》──將全球升溫限制在2°C內,努力不超過1.5°C的目標,真的能成功達成嗎?

全球碳中和趨勢

上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被譽為繼2015年巴黎COP21後最重要的國際氣候會議,隨着會議落幕,各國就應對氣候危機達成維持1.5°C目標的共識,除了提出了不同的減排承諾,及於明年的埃及大會再審視國家計劃以修正溫室氣體目標之外,亦首度協定將「逐步減量」(phasing down)煤炭發電,雖然未能達至「逐步淘汰」(phasing out),但這也算是在全球氣候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成為氣候變化的關鍵字,各國亦於近年發表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標時間表,如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高峰值,並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日本及韓國宣布於2050年以前達至碳中和。

而在香港,環境局在10月時公布最新一份《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下稱《藍圖》)以「零碳排放」為其中一個願景,提出將致力爭取在2035年前減碳50%(2000萬公噸碳排放量),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各國就應對氣候危機達成維持1.5°C目標的共識。(亞新社)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各國就應對氣候危機達成維持1.5C目標的共識。(亞新社)

能源轉型推動綠色能源

全球分別有25%、24%、21%及14%溫室氣體排放源自「發電及發熱」(electricity and heat production)、「農業、林業及其他土地使用」(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工業」(industry)及「運輸」(transportation)。在香港,「發電及其他能源工業」、「運輸」及「廢棄物」則為三大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頭,當中有超過六成半排放量來自發電。

就此,近年來政府積極透過調整燃料組合,減少燃煤,增加以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又大力推行綠色建築及節約能源,以減少碳排放。在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中更提到要在2035年或之前停用燃煤發電,及將試行氫燃料電池巴士。

香港現時主要以天然氣(48%)發電,其餘為核能及可再生能源(28%)及煤(24%)。逐步淘汰化石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作取替成為全球趨勢,而為了與燃煤發電「分手」,在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及地理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我們關注政府將如何實現如《藍圖》提到的在2035年或以前將可再生能源(風能、轉廢為能及太陽能)的發電比例由現時的少於1%增加至7.5-10%,詳細的政策內容及時間表仍有待公布。

在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及地理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政府將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Shutterstock)
在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及地理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政府將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Shutterstock)

綠色運輸:氫能電動車

為達至零碳運輸,《施政報告》提出將於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和混合動力私家車,並將推動電動巴士及商用車輛及參考歐美及內地等城市經驗,於3年內行氫燃料電池巴士及重型車輛。

在香港發展氫能運輸可行嗎?在氫網絡及配套方面,政府指出供應將有賴廣東省的氫氣生產設施,未來亦需要建設加氫設施及培訓相關的技術及維修人才,中電代表在接受訪問時指正在留意氫能在其他國家的測試情況及研究可行性,並預料香港最快要到2030年尾及2040年代才有望落實使用氫能。

氫能在國際均發展迅速,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更指出氫能在2050年碳中和的情境下貢獻多達20%能源,而且氫能更有助鋼鐵等高碳排產業落實低碳轉型,氫能成本更有望在2030年降至可與化石燃料競爭,可見氫能的發展潛力。

企業與跨國組織對發展氫能保持樂觀,亦有企業已表明將主力發展氫能,讓我們拭目以待氫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突破,期待實現碳中和。

余遠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