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專資會理事楊素珊主持的「望遠鏡」,第四集邀請到中原地產亞太區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雄及有利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黃天祥,和我們分享建造業及地產業的心得,以及給年輕人的入行貼士。
建造業的昔時與創新
黃天祥分享到建造業的苦與樂,雖然這是一個辛苦行業,日曬雨淋,但在完成項目後,都能看到一片荒地上有新的建築物。譬如黃天祥有份參與興建的機場控制塔,他每次出差時都會在機場看到它,這種滿足感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
一般市民覺得興建樓宇非新鮮事,其實相比20-30年前興建的方法,現時已轉變了許多。從前一般建築方法是釘板、紮鐵、落混凝土,現在則多會採用預製組件。現時許多建築原料工廠都設立於珠江三角洲附近,會預先完成一件件組件,像積木一樣先運來香港,再進行裝嵌。最近1、2年更採用新方法,叫做「組裝合成法」,由一個又一個盒子建築而成。
黃天祥的公司剛於今年完成消防處宿舍項目,便是使用這個最新的建築方法。其實過去20-30年來的建築技術不斷提升,如果年輕人喜歡創作、砌積木,那歡迎大家加入建築行業。從前黃天祥的父親給他買積木,最終令他投身建築行業,慢慢同化。
地產團隊共奏的交響樂章
黃偉雄則分享他的地產行業經驗。一個建築項目由完成至定價,到配對找到買家或租客,能幫助客人找到合適的居所,非常有滿足感。他在完成第一宗配對時,即使生意額不大,亦已非常開心。
黃天祥指出,一個工程的完成,是非常需要團隊的團結與合作。尤其是工程涉及不同範疇,如果要說出來,有接近20個專業範疇,所以一定要依靠不同的團隊合作。最厲害的就是如何將不同的團隊磨合起來,好像交響樂一樣,奏出美麗的樂章。
黃偉雄亦認為,一個管理者就像樂團指揮,每一個不同的聲部或樂團的部門,總有大家所屬的部分,需要分工合作。當大合奏時, 指揮就發揮了調和、合群的力量。
從事地產代理亦一樣,由客戶對地產不了解,到代理帶客戶看樓宇,客人會有許多疑問,甚至代理帶客戶看一手項目,客人也會詢問附近二手項目買賣的情況、租賃的情況,代理要將周邊的訊息給予客戶。許多客戶亦會詢問最近的政策和銀行貸款情況,應該選擇什麼按揭計劃等等。這些問題不是在揀樓前一分鐘去考慮,而是揀樓前由代理引領客戶思考。
大灣區機遇處處,創業發展更有利
主持人楊素珊談到,年輕人想多了解建造與地產業在大灣區的發展,但不知道應該如何踏出第一步。黃天祥就表示,其實政府推出大灣區的概念時,他不太明白。因為早於20年前,黃天祥的公司已北上發展,在深圳設立軟件公司、預製件的工廠等。
後來發覺人流、物流、錢流會再更進一步,但對他公司而言,若不是早已上了內地發展,根本無法生存。1997年起跟他一起內地發展的同事,都賺得盆滿砵滿。
黃偉雄則認為,年輕人初到大灣區需要適應期,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或者工作生活內容。如果只有你自己個人會較易安排,但如果有家人或小朋友一起上內地發展,則要安排他們工作、讀書,所以年輕人要早為北上發展作準備。
國內的發展並非近年才開始,長三角、珠江三角洲,北(北京)、上(上海)、港(香港)、深(深圳)這四個主要的大城市,現時都是香港人北上發展的主要選擇,所以年輕人,創業者要踏步上去,已能看到許多前人創下的經濟成果,早到內地發展會更有利。
黃天祥亦解釋,大灣區是一個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不論人才、工廠方面,全世界很少地方的資源能如此集中。黃天祥的公司於今年因為疫情問題,創造了一個迷你機械人,負責驗渠工作,由概念初型到生產出來只要21天,所以如果在大灣區從事工廠業務,這裏是一個天堂。
此外,黃天祥亦利用大灣區闖到其他城市,例如他的工廠做預製件,相對較有規模,故現在正用自己的技術和國內不同城市合作。其實大灣區是一個很大的聚焦點,吸引人來參觀,所以香港企業的發展機遇不只限於大灣區內7000萬人口,而是可以發展至全國。
面向聚焦大灣區,勇敢前闖有目標
香港從前講求 「前店後廠」 ,重點在發展歐美市場,但黃天祥認為,今時今日應是「前腦後闖」,「前腦」是指我們的腦,「後闖」則指世界市場。只要有好的賣點、有優良的技術,不只歐美市場,內地市場其實也非常龐大。黃偉雄則指出,香港對於國際市場來說是一個展覽室,香港的優勢都會展示出來。
對於北上發展的準備,黃天祥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有心上內地工作發展。現在政府提供許多優惠給公司老闆,為香港公司聘請畢業生到大灣區工作提供補貼。所以年輕人不用害怕到內地發展,現時內地的環境、舒適度等,和香港相比相差不遠。
黃偉雄認為,年輕人有意北上發展,就算還未考牌或正在考牌,也要到內地了解基建情況,例如交通,了解地方的連接、擴大自己的人際網絡,這是年輕人北上發展的重要資本。
黃天祥寄語年輕人要大膽一些,不要害怕嘗試,這個世界很大,人生有很多種不同的可能性,在內地發展可能會比香港好。黃偉雄則鼓勵年輕人,北上發展首先要有目標。就像望遠鏡,能看到你想看的東西,但是一定要符合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光線,從光線之中辨別方向,在方向裡面尋找自己的目標。
世界瞬息萬變,年輕人或有心的創業者心目中要有一個目標,就要像望遠鏡擺好方向,向着大灣區,然後聚焦。要看清楚目標,就要講求己的心態,正如望遠鏡需要調較好焦距,才能看清楚目標。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