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份無疆界,郭晶晶成為霍啟剛的妻子。然後,二人晉級為三名子女的父母。
霍啟剛認為,香港下一代應該拓展國際視野,懷抱廣闊世界觀,透過香港的優勢發揮所長,迎接前面的機遇與挑戰。身邊的郭晶晶就是一個實例。她退役後曾經到外地短期進修,豐富眼界,從而學會增進思考和溝通,當下醒覺,外面的世界與自己過去30年的人生,截然不同。
世界很闊,高廣角視野,看出另一個世界。
霍家與香港的體育發展,密不可分。來自體育世家的「霍家第三代」霍啟剛(Kenneth)偕同妻子、奧運金牌得主郭晶晶,接受《駿步人生》客席主持、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專訪,暢談體育話題之餘,同時觸及兩人的相識、教子方程式及對下一代的期望。
推動全民參與體育
成長背景啟蒙了霍啟剛的體育人生。「家族薰陶對我從事體育有一定影響,但我相信不止我,許多朋友都以(他們的)父母和長輩為榜樣。」繼爺爺霍英東和父親霍震霆之後,今年42歲的Kenneth在2009年剛滿30歲時,就開始擔任多個體育公職,目前是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也是精英體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和香港體育學院董事等。國際綜合運動會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多次參與代表團,包括在2010年廣州亞運擔任香港代表團副團長,2013年天津東亞運及2016年里約奧運,更以團長身份領軍出戰。
現年39歲的霍太郭晶晶是中國一代「跳水皇后」,在2004年雅典及2008年北京奧運,接連奪得女子三米彈板跳水個人及雙人共四面金牌,加上2000年悉尼奧運兩銀,戰績彪炳,屬國寶級運動員。霍家三代參與體育發展,各自肩負不同的時代需要。Kenneth回想爺爺霍英東那一輩,當時中國內地正處於改革開放之初,體育兼具協助推動國家發展的使命。「中國在1984年之前無法參加奧運,當時要以體育協助國家重返奧運,(希望)在國際舞台佔一席位。」
到了父親霍震霆接掌港協暨奧委會會長及國際奧委會名譽委員之職,「那時要展示國家隊的成績,甚至向世界展現我們有能力舉辦一個很成功的奧運會。」來到今天,Kenneth對於體育的意義有另一番詮釋:「現在國家更重視全民健康、全民參與運動,這令我思考香港應該如何發展,令學界、廣大市民投入體育運動。」本身是運動員的郭晶晶也認同:「大家要多點參與,希望更多人做運動,這樣才得知自己有沒有天分。」
「無馬會 無體院」
關於香港體育發展,曾任職政府、擔任過主要官員的譚志源提到,政府於千禧年代提出精英化、盛事化和普及化,而馬會對推動「三化」一直不遺餘力,例如捐助興建本港精英運動員培訓基地香港體育學院(前身為銀禧體育中心);舉辦年度世界馬壇盛事「香港國際賽」,而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亦捐助許多體育項目,鼓勵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參與。
霍啟剛表示,馬會在香港體育發展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將運動連接基層社區,透過體育凝聚社會;香港於2008 年歷史性協辦北京奧運馬術賽事,馬會更是幕後功臣,在馬匹檢疫和醫療方面提供完善配套;而且多年來一直擔當本地精英運動員的最強後盾,直言「無馬會、無體院」,香港隊今年得以組成世界級的東京奧運代表團,馬會也有功勞(編按:馬會歷年撥款超過7億港元予體院,支援精英運動員訓練及改建硬件設施等)。
香港體育要向前邁進,霍啟剛認為在「三化」之上應該再加一個產業化。「觀乎內地政策,各個政府部門都在推動體育發展,他們着眼的是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佔比。政府和馬會固然重要,但未來更要推動商界參與,令他們知道體育不止是 CSR(企業社會責任),更是一門產業,有利可圖。」
他說香港人口只得700多萬,若能夠連接大灣區,舉辦更多大灣區賽事、大灣區聯賽,市場就大得多。再者,要推動體育服務:「譬如體院的運動科研已是亞洲頂級,但如何將科研推廣出去,成為產業?尤其普羅大眾現在更重視健康,對運動科研、運動營養飲食等,需求愈大。」
體育要變成產業,除了商界參與,自身也必須與時並進。霍啟剛強調,並非要推翻過去,但「三化」推行至今20年,未來如何配合市場和國家發展,更形重要。他舉例,近年年輕一輩流行做 Slasher(斜槓族),很多人身兼多職,「應該怎樣去『圈』體育產業?如何界定體育產業從業員?社會現象如何影響了體育產業?」建議透過普查,重新審視未來體育發展方向。
除了一籃子體育公職,霍啟剛也是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和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其實,早在2002年從英國畢業回港,他已經參與青年工作,對當今年輕一代充滿希望:「年輕人有的是創意、思想和幹勁;上一代有的是人脈和知識。最重要是互補,我們要建立平台幫助新一代發揮,而非家長式的教導。」
競爭大 「紅地毯」非必然
不過,他寄語年輕人必須了解自身優劣,尤其當今競爭強大,「現在強調要融入大灣區,但不要以為香港人回到內地就會有紅地毯歡迎你。全國每年有800多萬畢業生,你只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們必須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廣闊的世界觀,透過地理優勢發揮所長。」
談到世界觀與國際視野,郭晶晶分享道,在2009年從國家隊淡出,「Kenneth鼓勵我要去外面看看」,於是短暫留學英國,那時她才知道,外面的世界跟自己過去30年所認識的截然不同──從前是封閉式訓練,每天離不開宿舍、泳池和飯堂;即使出國比賽,起居飲食全部有人照顧。到了在英國獨自生活,所有問題要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
「最初出外讀書,老師問我有什麼想法,我根本沒有,他說可以隨意發表意見,我又不知怎樣說……過了一段時間,我才知道如何思考問題,學懂跟人溝通。我真的贊成要多往外走走,你會在外面的世界學到書本以外的東西。我以前什麼都不懂,但人生卻因為那段留學的經歷,變得豐富。」
追國寶 死纏爛打
「我可以再跟你合照嗎?」
「剛才不是已經拍了嗎?」
2004年9月,雅典奧運國家隊金牌健兒來港參加大匯演,霍啟剛在歡迎晚宴上,藉詞兩次找郭晶晶合照,跳水皇后心生疑惑:「為什麼拍完又拍?」她不知道,她還在雅典的泳池轉身翻騰時,地球另一端的香港,霍家公子已從電視畫面對她一見鍾情。
屈指一算,那已是17年前的事,回想當年追求「國寶」,Kenneth 今天還會苦笑:「好難埋身!」藉着國家隊訪港,終有機會一睹女神風采,碰巧在大匯演兩星期後,晶晶獲邀出席首屆上海一級方程賽車(F1),Kenneth隨即飛到上海再會女神,甚至跟上北京正式結識,但要打動芳心,仍要過五關斬六將。
「國家隊封閉式管理,就算上到北京,我入不到宿舍;她要出來,都只有周六、日的少許時間,見一面很難。當時科技不如現在的發達,沒有WhatsApp、微信,連長途電話費也不便宜。」他更沒想到的是,贏盡全世界的奧運金牌,原來「有眼不識泰山」。晶晶回想說:「我當時不知他是誰,第一次見面就兩次要求合照,他想怎樣呢?之後無論我去到哪裏,又一定見到他……」Kenneth 笑着搶白:「死纏爛打,死跟爛跟!」
熱愛入廚 享受過程
Kenneth無處不在的出現、無微不至的細心,晶晶自有感受。「他是另一個世界的人,很照顧我,覺得可以跟他相處一下。」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2004年相戀、2009年晶晶淡出國家隊、2012年兩人共諧連理,曾經哄動的跳水皇后與霍家公子結合,今天已建立幸福家庭,大仔Lawrence、二女 Laurissa 和么女Laurina相繼出生,晶晶也由初來香港言語不通兼人生路不熟,迅速適應新環境,結識了新朋友,也漸漸享受20分鐘可以從市區走到郊外的港式便捷生活。
夫婦兩人平日喜歡結伴逛街市買餸,又會帶兒女去感受鄉郊氣息。Kenneth喜歡下廚,在他的YouTube頻道,不難找到他「獻技」的短片,例如農曆新年與晶晶親手製作「健康版蘿蔔糕」,也曾挑戰在網上爆紅的「BBC炒飯」,一時興起更表演拋鑊,看來有板有眼。
他的廚藝源於當年到英國讀書,因為「冇啖好食」,於是從一孖臘腸一碗白飯開始下廚,但他自知沒有廚神天分:「我喜歡烹飪,但不會煮得好。你看肥媽煮中餐,糖、鹽可以隨心落,我卻一定要跟足食譜,太規範。」下廚除了追求味道,也享受當中過程, 他曾經與孩子一起親手為晶晶炮製母親節蛋糕,「味道如何不重要,重要是跟三個小朋友完成一件事,這是我們的親子時光。」
先學輸 才會贏
霍啟剛工作繁忙,早出晚歸,日常照顧孩子的重任,大都落在晶晶身上。她每星期有兩、三天帶孩子到馬會會所泳池游水,大兒子更學習劍擊,成為「小劍神」。作為「金牌級媽媽」,她不主張催谷孩子學習太多課外活動,但一旦選定了,就要努力下苦功,為的卻不是輸贏。「大仔參加劍擊比賽,輸了就不高興,但我告訴他,人生不可能每次都贏,落敗了便從中檢討,找出問題改善自己。」
如果有一天孩子告訴父母要做全職運動員,他倆如何取態?爸爸這樣想:「我會跟他一起探討自己是否適合當運動員,如果他依然堅持做運動員,當然支持。」
疫情之下,我們最引頸以待的,當然是去旅行。晶晶希望先返北京探望媽媽,Kenneth則想趁小孩子仍有童真時,一家人到訪芬蘭聖誕老人村。至於二人世界去哪兒旅行? Kenneth 推介雲南麗江,享受古城的慢活節奏,「那裏有茶園、別緻的精品酒店,我媽媽也經常去麗江」;坐在一旁的晶晶笑得溫柔:「只要他選的,我都會跟著去」。
原刊於香港賽馬會《駿步人生》第35期,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