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重申2060年實現「碳中和」 揭橥地緣政治「氣候競賽」?

習近平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顯示即使中美關係存在很大分歧,但在氣候方面還是可以合作,且有利中國對外宣傳「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美國主辦的領導人氣候峰會本港時間22日(周四)晚以視像形式舉行,這是自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兩國領導人首次共同出席會議,毫無疑問引起了國際傳媒的高度關注。

美:2050零排放  中:2060碳中和

拜登在發言時承諾,美國到2030年時,碳排放量將較2005年減少50至52%,更表示美國到2050年時要實現凈零排放目標。

不過,《華爾街日報》卻指出,從喬治布殊政府退出約束國際間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到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在氣候問題上反反覆覆,讓很多國家都懷疑華府作出的承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重申,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又重申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去年9月亦曾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有評論認為,美國舉辦40國領導人氣候峰會,旨在彰顯美國作為全球頭號強國的影響力,但中國、俄羅斯和印度並未加碼作出新的具體承諾,令美國自討沒趣。

熟悉東亞國際關係的台灣學者林泉忠認為,習近平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顯示即使中美關係存在很大分歧,但在氣候方面還是可以合作,且有利中國對外宣傳「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林泉忠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由於美國是本次氣候峰會的召集人,中國出席也意味着承認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退出的《巴黎協議》,拜登就任第一天便重新加入。華府本周更重申,應對氣候變化,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優先考慮。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便說,「如果我們不能領導可再生能源革命,難以想象美國能贏得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

林泉忠認為,美國希望日本作為「亞洲的領導者」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而不僅是配合的角色;而日本也意識到氣候問題的嚴重性,相信會盡可能調整計劃,降低碳排放。林泉忠認為,「這會給中國帶來很大壓力,如果中國繼續消極應對氣候問題,就不利於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

中國碳中和承諾 是精明政治策略

綠色和平駐北京全球政策顧問李碩認同中國面臨的國際壓力,但他說,「中國釋放了比以往更強的訊號,即中國不會屈從於任何國家,就算履行更強的氣候行動,也不是因為屈從於壓力而做。」

不過,德國之聲中文網客座評論員鄧聿文2020年9月的一篇評論則認為,中國宣布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確實鼓舞人心」,但他認為,習近平的碳中和承諾,「是一個精明的政治策略」,目的是化解中美關係惡化而導致的凶險地緣政治環境。北京的「氣候政治武器」欲達到以下幾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一、 突顯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負責任大國的道義形象,搶佔氣候政治的制高點,為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注入「氣候」的內容;
二、 分化歐盟和美國遏制中國的聯合行動,減輕西方「圍堵」對中國的衝擊。

鄧聿文這篇評論更認為,中國會通過「氣候政治」,「把印度拖入一場長期的氣候競賽中,削弱印度的國家實力及其對中國的戰略威脅」,理由是印度的環境污染,以及面對的環境壓力比中國還嚴重。「如果印度不採取和中國同樣的減排行動,印度將會受到西方更多的指責」。但是,「如果和中國一樣(減排),它的經濟將很難承受減排壓力」。因此,印度和中國在「環保競爭」中,會處於不利地位,結果將是拖慢經濟發展步伐,導致需要用更長的時間才可能趕上中國。

然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重申中方的承諾時說:「中國將繼續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全球減排行動做出更大的貢獻。」

他承認,「有些國家要求我們把時限再提前,這不現實;中國力爭的(2030及2060年)『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很不容易」。他補充說:「中國作為發展中經濟體,不應該與美國,歐洲等承擔同樣的減排負擔。」

無論如何,相對於早前傳媒不斷報道亞洲出現新的「軍備競賽」和東西方所謂的「新冷戰」,「氣候競賽」應該算是一個良性的發展;當然,我們也應該明白,一些國家本身在發展方面的問題,就算不必與他國競爭「減排」,因難也一樣會存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