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氣候目標催生低碳地球

攜手控制地球氣溫過快上升,是人類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全球民眾寄望196個締約方本著最大誠意,以最大靈活性和最高政治智慧,達成最終協議。
恐怕再沒有比應對氣候變化,更能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 1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100多位領導人齊聚巴黎,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即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共商2020年後全球氣候變化減排目標。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出席締約方大會。在迭經挫折而又時有進展的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舉世關注。
 
氣候變化已嚴重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導致氣溫上升過快,其後果則是極端氣候加劇、生態災難頻發、人類健康惡化。全球需要確立嚴格而實際的氣候目標及路線圖,來倒逼經濟結構調整、技術變革和生活方式轉變,以創建低碳地球。
 
從1979年第一屆世界氣候會議(WCC)起,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已走過漫漫36年。各國多次展開談判,最終確立目標,到本世紀末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的可接受範圍。然而,即便是做一件符合共同利益的事情,協調200多個國家的行動也注定艱難。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失敗,令全球氣候減排進程嚴重受挫。各國均寄望在2015年巴黎氣候談判會議上達成新協議。
 
愈來愈多的國家已行動起來。 2015年初至今,共有160餘個國家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遞交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行動報告。美國承諾2025年在2005年基礎上實現碳減排26%至28%;歐盟承諾至2030年,碳排放相比1990年水平至少減少40%;中國提出,到203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爭取碳強度到203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增加45億立方米等目標。中國這一堪稱雄心勃勃的計劃,在全球獲得肯定。
 
種種跡象表明,巴黎大會有望達成一個全球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協議。經過華沙、利馬等會議,經各國同意的氣候協議基礎文本已然形成。協議最重要的參與方,紛紛表明積極立場。今年以來,中美、中法、中印、中歐等均發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這些聲明有助於為巴黎協議掃清障礙。中國發揮了溝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獨特作用。
 
不可否認,尚有若干重大分歧有待化解,巴黎大會仍有失敗之虞。有三項分歧最值得關注。一是關於巴黎協議的法律效力問題。中國和會議東道主國法國等多數國家,希望此次會議達成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是,美國明確表示不贊成。人們擔心有更多國家步美國後塵。倘若如此,即便達成巴黎協議,執行效果也有可能會大打折扣。二是「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責任如何具體分配。發展中國家着眼碳排放歷史賬,因而認為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多減排責任,而發達國家認為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碳排放強度巨大,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負更大責任。三是資金和技術爭議。發達國家承諾在2020年以前達到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減排資金支持,並願意提供氣候減排技術支援。如今,資金援助遲遲沒有到位,技術支援尚未啟動。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當下,出資問題雪上加霜。如不能就上述分歧取得突破,巴黎大會前景堪憂。
 
這些分歧由來已久,如果依舊陷入其中,信奉「鬥爭哲學」,一味互相指責,不肯讓步,人類將失掉未來。對於中國來說,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履行國際責任,更是符合自身長遠利益的明智之舉。動輒籠罩大片國土的霧霾警示國人,實施包括氣候減排在內的環境治理已刻不容緩。霧霾與二氧化碳高排放同根同源,根源均為發展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
 
日前中國政府發布的《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未來,中國區域氣溫將繼續上升,到本世紀末可能增溫1.3至5.0℃,全國降水平均增幅為2%-5%。「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呈現向經濟社會系統深入的顯著趨勢,水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進一步交織和復雜化。」可以說,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動力和壓力主要來自國內。中國領導人已將氣候變化減排目標上升到政治和經濟發展全局高度,希望藉此倒逼經濟改革,讓中國走上綠色、低碳道路。
 
再以國際戰略格局而論,因形格勢禁,中國與美國在不少領域一時難以達成共識,但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雙方協調行動,則符合兩國當下及長遠利益。 2014年中 ​​美元首「瀛台會」後發布的「聯合聲明」中,中美首次宣布了各自自主行動目標。此舉顯著提升了兩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們盼望此次中美元首巴黎會再次給世人帶來驚喜。
 
攜手控制地球氣溫過快上升,是人類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全球民眾寄望196個締約方本著最大誠意,以最大靈活性和最高政治智慧,達成最終協議。對於中國來說,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 
 
本文為2015年11月30日出版的《財新周刊》第46期社評,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