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前,送孩子一個 Gap Year

在這學習馬拉松跑道上,總有人是喘不過氣來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抽筋了,還硬要他跑下去嗎?……
另外,我們在面試過程中,發現較好的學校都比較強調口語表達能力,剛巧老三這方面也很弱。面試往往要求同學以小組形式討論時事問題。我們一向留意到他的口語,尤其是中文表達能力較弱,卻覺得來日方長,將來再算。但在面試中,我們卻發覺其他小朋友不知道是否久經「面試特訓班」訓練,都有大將之風,而且熟悉時事,能夠以「對這問題,我有三點看法,第一,……」或「我很同意這位同學的看法,不過,……」來開始討論。
 
相比之下,老三只是一個結結巴巴的小屁孩。我們回想自己小時候,應該到了高中也未必能這樣進行小組討論。後來一想,這不正正就是高中通識科的要求嗎?我們明白,從中一就開始準備同學,無可厚非,而且也的確有不少聰明的小朋友能做到,就算老三做不到,我們也不能說要求不合理。
 

來個升中前的 Gap Year

 
不過,我們也明白,在公開試和其他家長的壓力下,本地學校在照顧能力差異問題上,的確是綁手綁腳。學校不能等孩子長大,他們只能要求每一位小朋友在入中學前都已經有一定能力。老師工作量之大,也不容許他們對每一個學生都作「差別」處理。
 
那我們應怎樣做呢?硬把自信不足,能力不逮的老三推進中學,跟推他入火爐沒兩樣。留級嗎?根本就行不通!我們同時明白,如果留在主流教育系統,壓力是逃不了(其中主因是大學之門太窄)。因此,我們想到了在大學生或中學畢業生中間流行的 Gap Year 概念。既然哈佛大學也可以在錄取同學的通知中,鼓勵他們休學一年,體驗生活,為什麼小學畢業生不可以也依樣葫蘆也來 gap 一下?
 
我們卑微地只求讓他喘一口氣、調整心態、做好「補底」工夫,方才再上路,而不是要他逃避(事實上也逃不了)。學習能力差異的老問題,學校、老師、家長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只是就我們對小孩的理解,嘗試在體制以外為自己的孩子找一條活路!我們「優學體驗年」的目的,絕不是倡議家長脫離體制、跳離校園。我們亦認為並非每個孩子都需要休學一年。但在這學習馬拉松跑道上,總有人是喘不過氣來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抽筋了,還硬要他跑下去嗎?休息、是為了走更長、更遠的路呀。
 
近幾年官方「輟學」(或長期缺課)數字相當「穩定」,大約每年都有1,600多人(只統計6—15歲學生),其中絕大多數是初中學生(2010/11數字為約3/4)。初中學生「輟學率」估算為每千人約有6.3位輟學,而其中又大部分為中一、二同學,這充分說明初中同學的適應問題不容忽視。從報章得悉開學一個月內,已有三名中一學生跳樓輕生!原因不太清楚,但我們不希望老三會是第四個同學,以消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休學期間的規劃

 
我們期望這寶貴的休學一年是優質學習的體驗歷程。一直以來,我們跟各路英雄商談,包括生命導師、教育學者、心理學家,期盼為計劃奠定清晰有效的品格目標。我們最終以三個目標為依歸:(一)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領袖——訂立目標,規劃時間,培養孩子獨立處事能力;(二)讓孩子成為團體協作伙伴——培養孩子溝通、協作能力,了解自己,理解別人;(三)讓孩子擁有健康平衡的身體——培養孩子注意飲食及睡眠,並鍛煉身體及耐力。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何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