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get a shot, or not to get a shot, that is the question。這邊廂,特首早前宣布成功採購新冠肺炎疫苗後不斷呼籲大眾盡早接種,當面對質疑時更指「不幸地一如其他防疫工作,有小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士惡意造謠,在網上發表很多污名化,或將疫苗事件政治化的不實言論,引述不具名人士說負面說話」。
另一邊廂,身為政府專家顧問的袁國勇教授在數月前曾稱一年內都不會接種疫苗,雖然現在改稱「咩都要根據科學」,但仍然更信自家研發的港大噴鼻式疫苗,甚至願意繼續戴住口罩多等幾個月「噴自己嘢」。
一直以來,抗疫政策有三大方向。其一是近乎放任的「群體免疫」;其二是全民檢測與隔離(test and isolate);最後就是接種疫苗。關於「群體免疫」,我早前已指出實行「群體免疫」政策的瑞典經濟其實不比其他北歐國家好,顯示以「身後身」換取「眼前路」的取捨在現實上不存在。至於全民檢測,有人認為是勞民傷財,有人害怕資料送中,反正特區政府對此似乎都是有心無力。
在「群體免疫」和全民檢測都此路不通的情況下,假如我們和袁教授一樣等埋港大的研究成果然後才「噴自己嘢」又會如何呢?到目前為止,香港因疫症直接死亡有129人,單看數字不算高(雖然以每百萬人死亡人數看這在東亞地區其實是緊隨日本之後),但早前有報道指日本在10月的自殺人數比因染疫直接死亡的人數要高,換句話說因疫情而死亡的人數並不只能看因病直接死亡的數據。另外,假如疫苗成效高而且可以大幅減低傳染別人的機會,那麼因疫情而實施的限聚令和禁堂食令都是推遲打疫苗的成本之一。現在港大疫苗連第一期臨床試驗都未完成,疫苗可推出市場的日子相信仍遙遙無期,假如香港人和袁教授同樣堅持要「噴自己嘢」其成本之巨可想而知。
打疫苗還是不打疫苗?這當然是每個人衡量自己成本效益後的個人選擇,然而一個人接種疫苗亦間接加強對其他人的保護,這界外效應令政府更有責任以透明開放態度和以科學為本的精神處理有關疫苗的政策,從而增加市民打疫苗的信心。無論是身為傳染病專家但仍堅持只「噴自己嘢」,還是身為政治家卻經常埋怨別人把事情政治化,其實都對抗疫毫無幫助。
特首應如何對付反疫苗運動?
特區政府與兩間新冠肺炎疫苗製造商達成協議,各供750萬劑疫苗。疫苗陸續到港,經濟復甦在望?未必,首先,雖然政府共訂了1500萬劑的疫苗,但內地科興的首批100萬劑預料最快要下月才能抵港,而復星醫藥和德國BioNTech共同研發的首批100萬劑更預料最快要明年首季才到港。
另外,個個都話打疫苗,唔通個個都會打疫苗咩?在接種疫苗並不強制的情況下,市民會否自願接種疫苗要視乎大家對疫苗的信心。即使疫苗效率奇高,但如果接種率不足,我們還是不能達至「群體免疫」,經濟真正復甦還是只能得個講字。
對疫苗缺乏信心並不只是香港的問題。其實在歐美等地,近年興起的反疫苗運動有可能拖慢甚至阻礙當地達至「群體免疫」的目標。有新聞報道指,在英國90歲的婆婆成為第一位正式接種疫苗的人士之後,反疫苗人士已在散播各種各樣的假新聞,有指她並不存在、有說她已死亡、更有人懷疑她其實是蓋茨將晶片植入人類的計劃一部分。
為何歐美等地有反疫苗運動?自20多年前一篇有關疫苗與小童自閉症關係的研究發表後,不少父母都為小朋友應否接種疫苗猶豫,雖然該篇只有12個數據點的研究結果後來被推翻,而該報告亦被學報下架(學報的編輯更說明”it was utterly clear, without any ambiguity at all, that the statements in the paper were utterly false.”),但先入為主的偏見已植根不少父母心裏,有朋友的研究更發現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的反疫苗偏見更為嚴重。
在香港,反疫苗運動其實未成氣候,但大眾對政府購買的疫苗的質疑不無道理,起碼內地科興的疫苗的第三階段測試數據到目前為止還未公布,加上特首表示市民接種時並不能選擇接種哪種疫苗,這些不確定性都影響市民對接種疫苗的信心。是偏見又好,是不信任又好,面對這些不確定性,香港的醫護以及大量高教育程度的中產會否自願接種疫苗我真的不敢說。
特首表示「只要有任何一款疫苗在香港核准作緊急使用,她和團隊會第一時間接種」。特首直播接種科興疫苗,我想這是建立大家信心的第一步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