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9年1月11日,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舉行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邀請香港歷史博物館前任總館長丁新豹博士進行演講,講題為「考察與歷史文化研習」。以下為演講內容:
我退休後的十年,帶領學生、成年人參與文化旅遊。透過不同考察,我學習很多東西。一方面考察要做準備,另一方面在考察過程中,將專注力放在要觀察的東西上。考察過不同地方後,經過一段時間後,學得「觸類旁通」的本領,發現很多事物都有相近的地方。
考察好處多 要多加準備
最大的好處是認識當地的地理環境。我們發現讀歷史甚少留意地理,內地歷史書附有地圖的極少。學生如果對中國地理不熟悉,就不明該段歷史。因為一段歷史是在一個環境裏發生,不是憑空發生的。以絲綢之路為例,如果不知新疆的地貌,對了解玄奘和張騫西行的經歷只是紙上談兵。考察後,就會了解當地環境。
考察使我們對歷史課題的認識更深刻。百聞不如一見,更不如親自去觸摸感受。考察會增加對歷史研習的興趣,甚至會思考更多的問題。
你學到多少,與準備工夫做得足夠與否有直接關係。有同學周日經常去旅行,四處吃,但不知去過哪裏,這就是旅遊和考察最大差別。考察前要做好準備工夫:搜集、閱讀背景資料、出發前先查知該處地理環境、天氣,帶備所需器材物品;考察過程中要細心觀察,晚上搞分享,作小總結,為翌日考察作準備。考察完結後作總結、分享心得、作文字報告,與其他人分享考察所學。
香港地處處有歷史
我最熟悉本地歷史考察。主題豐富:新界的傳統宗族社會、中上環的開埠初期華洋社會發展、銅鑼灣宗教文化發展等。銅鑼灣我最熟悉,因為是我家。每一條街道都有一個專題,不會貿然去某個地方。為何銅鑼灣發展比中上環慢?為何煤氣鼓、屠房、義莊、殮房等厭惡性建築都建在堅尼地城填海區?原來與香港城市布局有關。所以你走過,就會對當地有所認識。
避暑山莊在清代有何歷史意義?
我考察承德避暑山莊後,第一次覺得歷史考察非常有用。10多年前,我還未退休,帶着學生去承德,發覺這個地方很特別。承德與清代政治、民族政策有很大關係。
承德舊名熱河,位於長城以北,從北京經高速公路到熱河需時兩小時。過去漢人建第二個首都時,不會考慮塞外的地方,但滿人從東北來,習慣了北方氣候。
木蘭圍場位於承德以北,是一塊很大很美的草地,現在成為北京人夏天避暑的聖地。當北京攝氏15度時,承德大概10度左右,木蘭圍場只有5度。滿州人到北京都感到熱,就會回北方避暑。加上木蘭圍場可用作打獵,滿州人汲取過去的教訓,入關後不能變得文弱,於是藉打獵去訓練八旗子弟兵,保持勇武。
承德還有籠絡外族之用。中國歷代外族為患,滿清一方面與蒙古通婚,又用不同方法籠絡蒙古人,打成一片。乾隆皇帝打獵時,與蒙古人到木蘭圍場打獵。這些籠絡方法真的非常高明。
麗正門是避暑山莊正門,門上方有乾隆帝題寫「麗正門」,用漢、滿、蒙、藏、回五種文字刻成,第一次五族共和在避暑山莊出現,就會明白避暑山莊的政治涵義。
我登上承德避暑山莊山頂,俯望山腳,對整個避暑山莊布局恍然大悟。避暑山莊外圍就是外八廟。清朝懂得利用宗教保衛避暑山莊。外八廟的宗教是藏傳佛教,蒙古人和滿州人都信奉藏傳佛教。是滿清每戰勝一場戰爭,就建一所寺廟,外八廟因此得來。
外八廟是清廷為攏絡西藏及蒙古而設置,其分布於避暑山莊周圍,象徵着佛教庇蔭清朝,對蒙藏民族起潛移默化作用。
此外,滿清害怕天花,順治帝和同治帝都因天花而死。熱河天氣較涼,不易患上天花,康熙皇帝就在當地建行宮。
香山縣為何是人才寶庫?
香山縣,今中山和珠海一帶,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盛產大量人才,特別唐家灣一帶。
這些人才中,革命家有孫中山、陸皓東;有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推行者容閎、唐廷樞兄弟、徐潤、鄭觀應等;有溝通中西的橋樑:莫仕揚、韋玉;還有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以及各類專業人士:印刷業先驅黃勝、首位留學英國的西醫黃寬、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詩人蘇曼殊、中國音樂史一代宗師蕭友梅、粵劇劇作家唐滌生等。
這些人才裏,加以分析的話,有些在香港讀書,有些在香港發跡。如果將同時期的香山縣與東莞縣比較,東莞比較多傳統科舉人才,香山縣的人沒有考科舉。香山縣受基督教西學東漸影響,
為什麼人們重視黃花崗起義多於武昌起義?
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的陵墓有何差別?我小時候去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到武昌起義的陵墓考察,兩個陵墓相比,結果令我大吃一驚。
武昌起義的陵墓若不是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新修葺過,否則至今仍是破破爛爛。武昌起義臨時總司令蔣翊武、領導核心蔡濟民和日知會領導劉靜庵的墓地非常簡單。
黃花崗起義是孫中山策劃的第十次起義。黃花崗起義籌募巨款,各省革命黨人精銳盡出,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準備,亦是歷次起義規模最大一次。如果起義失敗,就付出沉重代價。結果革命黨受創深重,黨內瀰漫悲觀情緒。為了證明孫中山是正統,同盟會是革命領導,所以有意識地將黃花崗修葺得非常壯麗。
我發現黃花崗除了七十二烈士外,還有其他與革命無關的人都葬於此地,看到玄機。潘達微收葬烈士,死於香港,遷葬於廣州黃花崗,這還合理。但之後數位有點保留。例如中國第一代飛行家、表演時墜斃的馮如。反而革命烈士楊衢雲、鄭士良沒有安葬黃花崗,他們都葬在香港。
歷史考察就是看完後就要思考。一方面解答一些疑難,再提出新的問題,這就是歷史考察的好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