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的博物館,看到這張照片。小女孩坐在中央公園的鞦韆,看着遠方的高樓。
生活,很多時候是在盪鞦韆。
動不等於行動
上上下下、前後搖動、停不下來,但本質上是在原地打轉。
在工作或愛情上,你有沒有經歷過這種階段?
「最近好不好?」
「老樣子。」
應該就是在鞦韆上了。
我們還是起床、上學、上班、約會、牽手、聊天……一天一天、一月一月過去了。但說不出學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或錯過了什麼。
難怪作家海明威說:「『動』,不等於『行動』。」
類似的句型,可以無限延伸:
勞動,不等於運動。
觀光,不等於旅行。
吃飯,不等於飲食。
時髦,不等於風格。
睡覺,不等於休息。
起床,不等於清醒。
在一起,不等於愛情。
做愛,不等於愛。
做人,不等於做自己。
做到,不等於做好。
忙碌,不等於充實。
活下來,不等於活過來……
這些句子中,後半部跟前半部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做愛,不等於愛?
1930年代,美國一位女性喜劇演員Mae West這麼解釋:「性,是轉動的感情。」
很多動作有了意義,是因為我們超越了它們的「物理特性」,讓它們產生「化學變化」。而化學變化的觸媒,是因為我們開始有意識地選擇、有節奏地執行、用感情去滋潤,用靈魂來加溫。
沒有這些,就變成「盪鞦韆」了。
在《我單身的最後一年》,女主角明麗的公司裁員,她害怕被裁,「原因不只是失去這份收入,而是如果被裁,她就必須真正改變。」
我們都害怕改變,於是坐上了鞦韆。我們都害怕叢林,於是留在公園。
但如果你累了,下來吧。你的笑容,可以比鞦韆的弧度更大。走出公園,整個世界等待你去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