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隊和香港隊打平了 但外媒熱議沒有平

文章認為:與其指摘噓國歌的香港球迷是「憤青」,不如反思同樣是與國足相關的足球盛事,香港球場內外民情今昔形成巨大反差的深層次原因。
萬眾矚目的「中港大賽」以0:0平分收場,比賽最後時段的判罰哨聲,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不滿。而比賽前奏國歌時,部分香港球迷的不文明表現也引起了香港媒體,以至日韓媒體的廣泛報道和關注。
 

看看外媒怎樣報

 
美國 DWNEWS(編按:多維新聞,於美國創辦的中文媒體)主要關注中國球迷及足球評論員對比賽結果的反應。文章《中港大戰以和為貴,談政治優越不如談改革》就援引了黃健翔等人的評論,分析了中國足球的現狀。文章認為:「國內聯賽風生水起,各俱樂部投入一天比一天多,但是國家隊的成績卻始終拿不出手,大部分俱樂部核心位置被外援們把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球員的進步,或許停止對功利的追求,才能真正讓中國足球好起來。」
 
 
韓國媒體 Naver 分析,由於比賽結果打平,現在中國隊和中國香港隊是否能出線已經畫上了問號。對此,韓媒的分析政治意味十分濃厚:「遭遇這樣的困境,原因就是兩場與中國香港隊的比賽導致的,面對中國香港兩戰沒進球的屈辱,對中國隊產生了巨大影響,如果最終預選賽出局,那這兩比賽必然會讓中國隊後悔。而在此之前,中國隊非常有決心,此次平局造成了巨大衝擊,加上兩隊的政治關係,這樣的局面非常微妙。」
 
此外,新加坡《聯合早報》關注到了賽前部分香港球迷的不文明行為。文章說:雖然仍有部分香港球迷不理勸喻,堅持在昨晚的世界杯亞洲區外圍賽「港中大戰」開賽前,對中國國歌發出「噓聲」(喝倒采),更集體對中國國家足球隊長鄭智「爆粗」,除了「噓國歌」外,部分香港球迷舉起「BOO」字牌代替噓聲;也有人用背向球場方式表達不滿。當場內「噓國歌」時,場外數十名本土派成員也齊齊發出噓聲。然而,這些「噓聲」都非主流,大部分人是齊齊高呼 “We are Hong Kong”,以示團結。
 
 

香港兩間媒體的着眼處

 
對這種現像,香港媒體進行了深入的評論分析,多份報刊都刊發社論,對這場比賽中過分濃厚的政治意味進行了批評。
 
香港《大公報》社論的標題是《球迷和平理性助港隊兩和國足》,將重點關注在大部分文明觀賽的理性球迷上。文章高度評價了那些在現場及場外文明觀賽的香港球迷:廣大市民和守法球迷也因此更關注有關賽事,一些本來不打算入場的也四出撲票,希望盡一己之力協助維護球場秩序,體現對國歌和國家隊的尊重。在此正氣上揚的情況下,港隊更加感到責任重大,不能有負球迷厚望,在場上以身作則、堅持公平作賽,踢出了水準、也踢出了風格。本來曾經鬧事的球迷昨晚已大為收斂,僅餘極少數人仍在那裡搞些小動作,則徒顯無知和 「乞人憎」矣。
 
香港《明報》的社論《在球場宣泄政治不滿,無助足運更徒生誤解》就提到:港人支持香港足球隊,內地人支持國家足球隊,本屬人之常情。誰勝誰負,那只是一場比賽的結果,涉及實力、臨場表現,甚至關乎是否得到幸運之神眷顧等因素。若以贏得比賽而自詡有優越感,球員看不起對手,球迷蔑視對方擁躉,那是完全偏離體育精神,使足球比賽變質了。不幸地,港隊對國家隊的比賽,卻被賦予溢出純粹勝負的意義,因為它被人有意無意地帶入本港與內地矛盾的層次。
 
在評論最後,《明報》也指出,雖然噓國歌的球迷只是極少數,但是,透過比賽折射出來的一些港人對國家的疏離感,卻不容忽視。
 

與其指摘香港球迷 不如反思民情成因

 
美國 DWNEWS 的評論則更為深入。文章《對比今昔,反思噓國歌的深層次原因》將觀察的時間軸拉長,對比了回歸後幾次重大的足球比賽中,香港球迷對中國國家對態度的轉變。文章提到的幾次比賽包括:2004年3月,香港男足代表隊也曾在小西灣大球場主場迎戰國足,球場當年坐了近萬人,但當年並沒有人在場內噓國歌;2002年,中國男足首次打入世界杯決賽周,同年2月國足獲邀來港打「賀歲杯」練兵,香港大球迷坐了近3萬球迷,不少人為國足打氣;同年6月,國足在韓國出戰世界杯,儘管三仗全敗一球未進,但香港球迷仍然支持國家隊。
 
 
究其原因,文章認為:與其指摘噓國歌的香港球迷是「憤青」,不如反思同樣是與國足相關的足球盛事,香港球場內外民情今昔形成巨大反差的深層次原因。在正式國際賽事噓國歌的行為當然要不得,但這始終屬「政治問題」,如要治本也只能循政治途徑解決。
 
原刊於錦麟觀察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楊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