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梁化」效果難持久 「存大異」訓示考功夫

今屆政府能否取得港人信任,關鍵不是官員變得和顏悅色,而是能否在尊重一國的同時,維護港制和港人的權利。

林鄭月娥的新班子滿是舊時人,令不少人懷疑她當上特首後有多大自主能力。為了消除這個疑慮及擺脫「梁振英2.0」的惡名,她上任後在言行舉止上處處反梁振英之道而行,例如,她於就職日便表示會就梁振英的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重新聽取意見;翌日,她在沒有強大警方護送下走訪港九新界各區,期間親自接收請願信。

「去梁化」的戲肉是林鄭月娥首次以特首身份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她選擇站在立法會主席旁邊,以示尊重立法會,而非梁振英般站在前面,藉以突顯特首的超然地位。她隨即在開場白提出4項措施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包括要求各官員親自進行游說工作,並補上一句「不能夠假手於人」。這句話令人有今時不同往日,林鄭月娥不是梁振英的聯想,肯定在這位新任特首計算之內。

林鄭月娥上述連番動作其實是回復一個正常特首的言行舉止,經過5年的折騰,一般市民對林鄭月娥的表現難免感到「驚喜」;相比之下,「長毛」梁國雄在立法會的例牌搞事表演,結果被趕出場,便顯得不合時宜,甚至令人煩厭了。

林鄭新班子上場,主角表現得體,贏得一輪掌聲,對今屆政府和廣大市民都是個好開始。不過,特首笑臉迎人,再奉上多人受惠的數十億元額外教育撥款,只能買一時的和諧。政府要處理的問題多的是,過程中,在林鄭月娥進入立法會時站立表示尊重的泛民議員不會因此輕易放棄立場;強調珍惜行政立法關係的林鄭月娥也會像梁振英般遵從中央的指示。

讓我在下面舉兩個具爭議性的例子:

副局長任命備受爭議

一、先講教育局副局長的人選。教聯會副主席、福建中學校長蔡若蓮傳聞將獲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民主派對此大加反對,理由是這位在上屆立法會教育界組別選舉中,以大比數落敗的蔡女士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不適宜擔任負責教育政策的官員。教協及其他教育組織發起聯署,反對蔡若蓮出任教育局副局長,理由是除了她在教育界缺乏認受性外,還擔心她會成為「洗腦」國民教育回歸的推手。至今已有逾萬人聯署反對。

政府對此事的回應是此項任命未有決定,但強調用人唯才,不應理會人選的政治背景。林鄭月娥與傳媒茶敍時,以委任民主黨羅致光當局長為例,稱此舉便沒有考慮建制派會否反對。

其實,林鄭月娥的比喻並不恰當,因羅致光負責的勞工及福利政策沒有敏感的政治議題。以上屆政府委任政策官員為例,時任教育學院院長的民主派張炳良不是獲委任為教育局局長,而是出任非他專長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正好說明政府有「教育政策不宜由民主派人士負責」的政治考慮。

當年反國教成功取得家長支持的原因之一是,教聯會旗下的機構出版一套被視為偏頗的國民教育教材;假如今屆政府真的奉行教育不涉政治的原則,來自有明顯政治立場的教協和教聯的資深成員,都不應該擔任教育局局長或副局長的職位。

實情是,今天的政治形勢跟當年梁振英決定放棄推行國民教育科的情況截然不同。香港教育已成為國家關注的大事,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屆政府就職典禮的講話中,對今屆特區政府的要求便包括「着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因此,讓一名愛國教育工作者擔任教育局副局長,便符合中央對今屆政府的要求。

無論最終教育局副局長誰屬,今屆政府在推行愛國教育時如何避免引起強烈反彈,對特首和主責官員將是個嚴峻的考驗。

「一地兩檢」的挑戰

二、另一個比教育局副局長人選更具爭議性,以及更受市民關注的是高鐵通車時「一地兩檢」的具體安排。林鄭月娥表示,相信會有強烈反對聲音,但她強調安排會符合《基本法》,所以應做就要做,民意不是最重要。

「一地兩檢」符合《基本法》的說法,在中央宣布對《基本法》有不容挑戰的全面解釋權後,對市民已經沒有多大說服力。相反,銅鑼灣書店員工「自願返回內地」的離奇事件發生後,市民對內地官員可能在香港執法的不安,甚至恐懼,卻是客觀事實。單憑「一地兩檢」必不可少,否則高鐵變慢車的理由不足以令市民心甘情願接受人身自由失去港制保障的風險。事實上,政府今次的對手不是凡事必反的政黨,而是尚未走出銅鑼灣事件陰影的各階層市民。

「一地兩檢」能否獲市民接受的關鍵是,內地官員在香港境內的執法權限究竟有多大?最理想的安排是內地官員的權力限於批准或不批准港客乘坐往內地的高鐵,假如他們有權拘留懷疑觸犯內地法律的港客,並把他們遞解到內地受審,那麼,具體執法的情況、細節、涉事港人有否渠道向特區政府申訴,便會成為市民極度關注的事項。「一地兩檢」的安排多年來也未能制訂,令我相信內地堅持官員有相當大甚至全面在港執法的權力。

憑藉建制派義無反顧的支持,政府在「一地兩檢」上可以無視反對聲音,一意孤行,但代價是香港重現上屆政府時的官民對立情況。因此,我希望新政府的立場是有商有量,包括在合理情況下,向中央提出修改「一地兩檢」的具體細節。

習近平在今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提出「4個始終」,其中包括「始終維持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體現這個意見的一個重要精神是「求大同、存大異」。以「一地兩檢」為例,假如「大同」是容許內地官員在香港檢查出入境高鐵乘客,「大異」可否是保存「兩制」的差異,不讓內地官員擁有像在內地般的所有執法權力?

今屆政府能否取得港人信任,關鍵不是官員變得和顏悅色,而是在重大問題上,政府能否在尊重「一國」的同時,維護「港制」和港人的權利。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