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伊斯蘭教到底什麼仇什麼怨?

——論政教分離的演練與衝突

繼今年1月《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襲撃後,法國再次成為「聖戰」的受害者。恐怖襲擊頻發的背後,是法國世俗與激進教義爭奪民眾中的節節落敗。去宗教化潮流下的法國,究竟和伊斯蘭教有什麼仇怨?這篇案例分析可為讀者提供一點線索。

法案針對所有族群和宗教

   
法國是一個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但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也有很大勢力。法國擁有500萬穆斯林,是西歐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這樣一個多宗教、多民族的國度裏,為防止族群主義傾向抬頭,強調宗教寬容、政教分離等原則具有重要意義。 1905年,法國通過了《世俗法》,確立了政教分離原則,要求公立學校一律世俗化,現有社會宗教體系就是藉此而建立的。
   
根據《斯達西報告》而提出的法案,2004年2月10日在國民議會得到順利通過。與以往政府提出的有關社會、經濟、生活方面的改革草案,在國民議會的遭遇不同的是,無論是執政的右翼政黨還是在野的左翼聯盟,都對這個草案投了贊成票。法案隨後還將送交參議院審議,然後在3月中旬由國民議會最後批准。
   
該法案的一條關鍵性規定,在該年9月份新學年開始時正式實施。這條規定嚴禁學生在公立中小學,穿戴明顯反映自己宗教信仰的標誌、服飾。允許佩戴不顯眼的、比較含蓄的宗教標記,如伊斯蘭手鍊或小十字架等。該法案還規定所有學生都要學習官方規定的課程,任何學生不得以宗教為由,反對教學內容或逃課。
   
政府有關人士堅持說,該法案並非針對特定人群或宗教,而是適用於所有人群——無論其宗教信仰為何。國民議會議長路易·德布雷說,法案就是要向公眾明確,公立學校是學習而非從事好戰活動或宣傳、改變信仰的地方。但有部分輿論認為,法案主要針對穆斯林頭巾以及穆斯林學生的反猶太言論。在投票前,法國教育部長呂克·費利曾對報界說,過去3年,法國的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快速增長,法案將有助於防止公立學校的課堂分裂為「好戰宗教社區」。
   

法案反應劇烈,影響深遠

 
民意調查顯示,超過60%的法國人都贊成該法案。其中,教師中支持這一法案的比例高達70%。持反對態度的人則認為,一塊頭巾裏沒有那麼多的政治、宗教含義。法國有關政教分離、國家世俗化的法律已經足夠多,更多的法律不僅不會消除公共機構內宗教標誌的負面影響,反而會令問題更複雜化,加重校園中的宗教排斥現象,甚至造成更大的社會分裂。立法會破壞現存社會宗教體制。一些實際問題可以通過行政規定來解決,不一定非要立法。
 
在記者對幾個朋友進行隨機採訪時,退休銀行職員索妮婭說,她覺得其實本來不應該如此大動干戈,需要制訂一部法律來解決「頭巾風波」。如果教師有足夠的權威,以「會擾亂教學秩序」、「影響其他同學」等學校管理方面的理由,就可以讓那些極少數一定要戴着頭巾上學的女孩子摘下頭巾,可能連校長都不用出面就可以解決問題。她的朋友吉奈特則反駁說,現在的學生哪裏還像我們小時候,對教師的話畢恭畢敬,你愈不讓幹的事,現在有的學生反倒是偏要幹!所以,通過國民議會制訂法律也許是唯一可以解決這個難題的途徑。否則,局面會愈來愈難以收拾。
 
在法國政府內部討論該法案的過程中,也曾有過嚴重分歧。有兩位女穆斯林在法國議會裏獲得了議會的議員席,她們是強烈反對這個草案的。法國外交部長也反對這個法案,擔心這個法案會在海外引起誤解,可能引起法國與回教國家的關係。
   
有的反對者還舉出英國的例子說,英國和法國的情況類似,也是一個世俗化了的多種族、多宗教國家。但是在那裏,一個出身印度錫克族的英國警察,就可以帶着具有強烈種族和宗教含義的裹頭巾,和其他警察一樣在大街上執勤。即使英國不像法國,沒有通過憲法確認政教分離,但英國人能做到宗教寬容,法國人為什麼不能?
   
法國穆斯林社會的宗教領袖總體上支持政府的法案,認為這有助於遏制激進的伊斯蘭教派。穆斯林大眾中則有比較強烈的反對聲音。國際社會對此法案反應強烈的也有不少。教皇保羅二世公開批評法國。 47名美國國會議員致信法國駐美大使,稱法案威脅了法國青少年的宗教權利。馬來西亞首都科倫坡的法國使館前,出現了抗議人群。即使在法案通過之前,除了在法國以外,在英、德、比、荷等歐洲國家,都曾有穆斯林走上街頭示威。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