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背後的中印對比

《摔跤吧!爸爸》觸及童婚,男女平權,官僚主義等多個敏感議題。

編按:本文依據趙靈敏於5月28日在購書中心的演講整理,作者借《摔跤吧!爸爸》的熱映,對這些年爭執不下的中印對比提出了自己的獨特思考,內容如下: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自5月6日在國內上映以來,好評如潮,靠着口碑傳播,在初期排片不佳的情況下,目前票房已過1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非好萊塢電影《摔跤吧!爸爸》依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勵志又感人的故事:一個想通過摔跤運動為國爭光的印度摔跤運動員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飾演)退役後,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無奈妻子一連四胎生下的都是女兒。在偶然發現了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後,馬哈維亞頂着世俗的壓力訓練女兒,通過父親和女兒兩代人的努力,克服千難萬險,最終在英聯邦運動會上實現了夢想。

《摔跤吧!爸爸》打破了國人對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刻板印象,更讓很多人驚覺印度居然也有這樣敘事流暢,深度介入社會現實的好電影,從而開始重新審視印度這個國家,「不要看不起印度,印度比中國好多了」之類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摔跤吧!爸爸》同時促使人們反思中國電影的現狀:中國有那麼多世界冠軍和奧運會冠軍,其中一定不乏感人至深的奮鬥故事,但為什麼拍不出《摔跤吧!爸爸》這樣讓人心潮澎湃的體育電影?

可以說,《摔跤吧!爸爸》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電影本身,它讓很多看不起印度的國人感到尷尬,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中印兩國方方面面的比較和爭論。那麼,《摔跤吧!爸爸》是否意味着印度比中國好多了?如何看待電影背後的印度和中印之爭?我試着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寶萊塢如何打敗好萊塢?

和《摔跤吧!爸爸》同期上映的包括好萊塢大片《銀河守護隊2》,最終,前者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把後者甩下一大截,創造了寶萊塢打敗好萊塢的奇蹟。而在印度國內,這種現象是一種常態,好萊塢進口的電影一直以來只能佔印度國內電影票房的10%左右,大部分印度人還是喜歡看國產片。在好萊塢電影風靡全世界的今天,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例外而在北美市場,《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港譯:一百萬零一夜)等一大批印度電影近年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最近在北美上映的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2:終結》就打破了《季風婚宴》(Monsoon Wedding)保持了15年的北美票房記錄。

《一百萬零一夜》海報
《一百萬零一夜》海報

寶萊塢能和好萊塢分庭抗禮並在有些時候打敗它,主要原因是印度電影人植根於本土文化,清楚知道本國人民需要什麼,致力於講好本土故事,回應本國民眾的心理期待,並提煉出能打通人類共同情感的價值觀。就像《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爾·汗所說,「只是因為我們與觀眾走得更近。我們不怕好萊塢,因為我們的電影一直堅持自己的特色,只要我們的人民喜歡印度文化,印度電影就會一直壯大下去」。

寶萊塢這個名字來自於好萊塢,是印度人把好萊塢打頭的字母H換成了本國電影之都孟買(印度孟買,1995年改為孟買)的首字母B。現在,寶萊塢這個詞已經正式進入了英語詞典,成了印度電影的象徵。但寶萊塢遠不是印度電影的全部。

印度語言繁多,沒有所有人都能聽懂的通用語言,印地語(印地文)是第一大語言,約有4億人使用,主要在北印度,其次為南印度使用的泰盧固語(泰盧固語)和泰米爾語(泰米爾語),而這三大主要語言都有對應的電影拍攝基地,分別是主要使用印地語的寶萊塢,主要使用泰盧固語,位於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的托萊塢(Tollywood)和主要使用泰米爾語,位於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的考萊塢(Kollywood),另外還有兩個市場份額較小,主要使用其它南印度語的莫萊塢(Mollywood)和桑達塢(檀香)。而無論哪一個「塢」,都不是對好萊塢的簡單模仿,而是植根於印度民眾自身的審美需求。

很多人對印度電影的印象是無處不在的歌舞,並將之看作印度電影水平不高的表現,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歌舞和特效一樣,都是電影的表現方式和技法而已,沒有高下之分。印度電影對歌舞的強調,根本原因是本國人喜歡看。印度人有喜歡歌舞的民間傳統,在婚禮等場合連續幾天載歌載舞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而對於深受種姓制度束縛,生活灰暗貧乏的印度中下層民眾來說,電影中華美絢麗的歌舞和壞人得到懲治,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加上通常只有10塊人民幣的低廉票價,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遠離現實,進入夢想世界的避難所。這也是為什麼印度電影時長通常在3小時以上並設有中場休息的原因,短於3小時很多人會覺得不划算。因此,歌舞在傳統印度電影裏不僅是造夢的手段,也客觀上起到了拉開時長,讓觀眾覺得值回票價的作用。

不過在2000年之後,印度電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歌舞的成分大大減少。動輒十段以上歌舞的電影已經很少見,沒有歌舞的電影愈來愈多,歌舞也愈來愈成為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務於劇情本身,不再是為了歌舞而歌舞。像《摔跤吧!爸爸》裏面的兩段歌舞,就有力推動了劇情的發展,毫不突兀另一方面,電影的類型愈來愈豐富,除了歌舞片和愛情片,體育片,科幻片,女性題材,批判現實的電影大量湧現,《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三傻大鬧寶萊塢》(港譯:作死不離3兄弟),《我的個神啊》(港譯:來自星星的PK)等廣受好評的影片都是在這一時期拍攝的,甚至出現了《午餐盒》(港譯:美味情書)這樣不足100分鐘,清新雋永,完全沒有寶萊塢元素的影片。電影的主角也從過去的無產者和低下階級,轉變為白領,醫生,工程師等中產階級。

《作死不離3兄弟》海報
《作死不離3兄弟》海報

印度電影的這一變化,根本原因是伴隨着1990年代初印度改革開放的實施,中產階級的人數不斷擴大,購物中心大量湧現,設在購物中心裏,有別於設施簡陋的傳統單廳電影院的豪華多廳電影院數量急劇增加,這吸引傳統上在家看錄像,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也進入了電影院,觀影人數大增。由於多廳電影院的單場票價可以達到人民幣40元以上,中產漸漸成了票房的主力。這些改變促使印度電影的面貌為之一新。

印度也有電影審查制度,此前,印度政府就封殺了講述2012年底新德里黑公交輪姦案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但這是很少見的例子。整體而言,印度電影在批評和揭發現實方面的力度是很強的,種姓制度,包辦婚姻,恐怖主義,拆遷,腐敗,宗教等幾乎所有敏感話題都有所涉及。《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爾·汗近年來就拍攝了一系列批判社會現實的電影,而且部部叫好又叫座。光《摔跤吧!爸爸》就觸及童婚,男女平權,官僚主義等多個敏感議題,《我的個神啊》則幾乎把印度所有的宗教都諷刺了個遍。

此外,阿米爾·汗還主創了一檔電視節目《真相訪談》,通過採訪不同階層印度人的真實故事,大膽曝光印度社會墮胎,兒童性虐待,家庭暴力等種種弊病。阿米爾·汗的名言是:「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是我們進步的第一步,沒必要為自己祖國被放在聚光燈下羞恥,應該羞恥的是我們的國家在哪一方面還有欠缺」,他因此兩次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並被評為2013年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阿米爾·汗兩次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網絡圖片)
阿米爾汗兩次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網絡圖片)

寶萊塢能打敗好萊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價值觀的普世性。愛情,友情,親情,自我奮鬥,個人英雄主義,這是印度電影萬變不離其宗的主題,也是全世界幾乎所有人都能理解接受和嚮往的價值。因此,印度電影雖然往往充滿本土元素,卻依然能夠征服北美,英國,俄羅斯與中國的大量觀眾。《摔跤吧!爸爸》中的教練馬哈維亞和美國大片中單槍匹馬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而《阿育王》,《阿克巴大帝》等歷史片所宣揚的宗教寬容,少作惡,不殺生等理念,就比《英雄》, 《刺秦》等中國電影所宣揚的天下,統一等價值觀更能被西方觀眾所接受。

印度的軟實力

目前,印度電影的影響力已經遍布全世界。儘管因為政治的原因,巴基斯坦禁止引進印度電影,但通過盜版音像製品,寶萊塢明星同樣家喻戶曉。而在一些海灣阿拉伯國家,尼日利亞和摩洛哥等非洲國家,以及大洋洲的斐濟,新幾內亞等國家,因為印度移民的存在,印度電影同樣有廣泛的影響力。在前蘇聯,出於維持和印度的盟友關係以及意識形態安全性的考慮,寶萊塢電影常以俄語配音,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主要影院放映,一度非常流行。

據寶萊塢老牌明星阿米塔布·巴強回憶說:「有一回我從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走過,看見一群庫爾德人向我衝來,我以為他們要來殺我,可是我完全沒有想到,他們走到我跟前停住了腳步,並開始給我唱《歡喜三兄弟》電影裏的插曲,這部電影是我70年代的一部代表作。」早在1992年的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就獲頒發終身成就獎。

《歡喜三兄弟》海報
《歡喜三兄弟》海報

幾年前,印度電視劇《每個婆婆都曾經當過兒媳》也曾經在阿富汗產生了萬人空巷的效果,收視率超過90%時,許多阿富汗人為了收看電視劇,甚至缺席了宗教儀式。這部電視劇的播出,還直接促使電視機在阿富汗銷量大增。印度泰米爾語電影《木圖》(MUTHU,1995)也曾經在日本創造了僅次於《泰坦尼克號》(港譯:鐵達尼號)的票房紀錄。

而影視劇在全球的熱播,是印度軟實力不斷提升的明證,英國《每日電訊報》在2009年就將印度稱為軟實力超級大國。歷史上,印度就是佛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等世界幾大宗教的發源地,在很多時候都扮演着文化輸出者的角色。印度人面對苦難和人生變故的超脫態度,孕育了聖雄甘地,德蘭修女等精神圖騰,也讓其成為了不少西方人尋找內心平靜的地方。早在1968年年,如日中天的披頭士樂隊來到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印度比哈爾邦小城瑞詩凱詩學習瑜伽靈修,擺脫了毒品與世俗困擾的約翰·列儂在這裏才思如泉湧,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瑞詩凱詩後來也成為舉世聞名的瑜伽聖地。1974年年喬布斯從大學肄業,徬徨無奈之際也曾到訪印度尋找自我和人生的方向。今天,緣於印度的咖哩,瑜伽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文化符號,微軟,谷歌等矽谷大司則充斥着印度裔的高管。

對於本國的軟實力,印度前外長亞甚萬特·辛哈曾經有過一番闡述,「在軟實力方面,印度不僅擁有強大的文化,宗教和哲學以及將一個多元化社會融合成一個國家的成功試驗,它還有非常獨立的司法機構和充滿活力的媒體。此外,瑜伽,美食,音樂,電影,時裝,舞蹈,文學等也都讓印度走在全球化浪潮的前列,並為印度贏得遠在天涯的新朋友」。

印度強大的軟實力,除了離不開其豐厚的歷史資源,還有兩個現實的因素需要提及。一個是印度的民主制度,民主給印度帶來的實際影響並不都是好的,但印度人普遍為這一制度感到自豪,民主也成了印度和西方世界打交道的一張最方便的通行證,前些年西方媒體對印度的過分推崇,也離不開用印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議會民主制國家來對照中國的意圖。

另一個是印度獨立後沒有對傳統進行清算,這使得印度人一直有着非常強烈的文化自信。面對近代以來對西方屢戰屢敗的歷史,中國,土耳其等國選擇對傳統進行無情的批判和切割,將傳統文化視作積貧積弱的原因加以擯棄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於社會輕裝前進,擁抱新鮮事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對自身歷史文化的嫌棄和有意無意的自卑,覺得西方什麼都好,自己的什麼都不好,沒有底氣去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的文化。而印度獨立後一直以英國殖民者的繼承人自居,無意否定英殖歷史,也就無意否定自身的傳統。這使得印度知識分子面對西方沒有畏縮感,對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有發自內心的自豪,會理直氣壯地加以弘揚。

印度PVR數位電影院(Wikimedia Commons)
印度PVR數位電影院(Wikimedia Commons)

中國有硬實力優勢

《摔跤吧!爸爸》讓國人窺視到印度軟實力的冰山一角,很多人在驚詫和慚愧之餘,開始相信印度比中國好多了,論據無非是印度有而中國沒有的東西,比如免費義務教育,免費醫療,不能隨意拆遷,在政策層面對弱勢群體的照顧,等等。應該說,這些都是實情,也是印度制度可貴的地方,但對其效果要進行進一步的全面分析,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而要據此得出印度比中國好多了的結論,則未免跳躍太大,有點站不住腳。

印度確實一直實行免費教育,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也確實比中國高,但從效果上看,目前印度官方公布的文盲率在20%至30%之間,女性的文盲率更比男性高一倍。聯合國2014年初公布的數字是3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印度辦事處認為,雖然印度有義務教育法,但教育質量存在嚴重問題,缺乏合格師資是主要原因而中國的文盲率目前只有4%。

再看醫療印度的新生兒死亡率目前全世界最高,死亡人數佔全球29%;中國不算很好,排世界第四,佔5%;目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5歲,印度是65歲; 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確實出台了很多照顧弱勢群體的措施,但基本未能撼動種姓制度在民間層面根深蒂固的存在,官員,記者,知識分子等體面工作仍主要由婆羅門階層的人擔任,印度社會的等級階級意識要比中國強烈得多。

在談論國際問題時,中國知識界有一個很不好的傾向就是,不把國際問題看成是獨立的知識體系,而是佐證中國好或不好的工具,一定要用它去對照或比附國內的某些事情,為此進行有意識的裁剪和拼接也在所不惜。這種從心中的理念而不是事實出發去判斷國際問題,用國際問題為國內問題服務的心態,可以說非常普遍。

新德里街頭(Wikimedia Commons)
新德里街頭(Wikimedia Commons)

很多人誇大印度的優勢和潛力,無非是為了證明民主制度的優勢,反襯國內存在的問題然而,民主是否能促進經濟增長,這即便在學術界也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並沒有定論;而說一個國家有潛力,這跟什麼都沒說一個樣,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優勢,關鍵是潛力能否轉變成現實的發展能力,而這種轉變並不是必然的,要受到一系列條件的制約,是一個驚險的跨越,能實現的國家很少。戴高樂對巴西的評價「潛力巨大,但似乎一直如此」可以說適用於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就拿人口來說,印度的人口比中國年輕而且數量巨大,但不能據此就肯定印度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因為世界工廠的形成條件遠不止人口一項,如果只看人口,那中東比印度還年輕還有優勢,但那裏什麼都沒造出來。

印度軟實力強,中國硬實力強,這兩者並沒有高下之分。拿自己好的比別人差的,或者拿自己差的比別人好的,都沒有什麼意義,也證明不了任何東西。好的堅持,不好的改正,虛心借鑒別人的長處,對自己的優勢有信心,這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心態。動輒自慚形穢,盲目崇拜別國或動輒看不起別人,以天朝上國自居,都是應該克服的玻璃心。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獲作者授權發表。

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