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教育空間的另一後果

我的夢想校園(七)

不為好教師創造教育空間,只靠他們的道德感去犧牲他們的私人空間,將他們「用殘揸乾」,由利變鈍。長此下去,有多少好教師能夠撐得住?
近日收到不少讀者的回應,都是對缺乏教育空間的共鳴。來郵幾乎都是現職教師,有高層管理者,有基層教師,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 banding。可見缺乏教育空間並不是某區某校某個教師的問題,而是普遍存在於各所學校的現象。
 

教師需要空閒

 
教育空間的缺乏,還有一個不良後果,就是使得好教師的空閒和休息時間也一同萎縮了。因為那些認真教學關心學生的好教師,不得不把原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騰出來,在深夜備課改作業,在周末聯絡家長輔導學生,在假期要為跟不上課程而學校而又不在意的弱勢學生補課。
 
早在六年前,我的一篇專欄文章已談到這個現象,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不知從何時起,香港的教育生態變成以教師空閒的萎縮作為教育成效的指標,把忙碌視為有效,把空閒視為懶散。卻不知一個沒有空閒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位好教師。因為他沒有空閒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觀,去幻想自己的教育夢,沒有空閒為自己的生活注入生氣與活力,一個逐漸枯竭的心靈因此也就難以感動學生,一個日趨羸弱的身體也無法為學生創造課餘的歡樂和體驗。
 
當教育有了市場,當辦學也要求生存;當學生「成長」的教育概念變成「增值」的商業概念;當學校要面對政府的家長式管理,教師要面對家長的政府式干預;當學校面臨的問題是教育資源不足、教師人手不足、學童人數不足,而政府卻認為問題是學校的辦學效益不足,被政府監控的力度不足,被專家的評核不足;當學校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只是為了程序、為了條例、為了免責、為了免訴、為了免縮、為了免殺;當這一切正在發生的時候,教師的空閒已是一去不返。

多少好教師能撐住?

 
六年前的文字,完全可以原封不動用來形容今天的情況。也就是說,缺乏教育空間導致好師的空閒萎縮,已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沒有好的教師去落實去執行,都是空談。不為好教師創造教育空間,只靠他們的道德感去犧牲他們的私人空間,將他們「用殘揸乾」,由利變鈍。長此下去,有多少好教師能夠撐得住?
 
而當這些願意犧牲自己私人時間的好教師不支倒下或心力俱疲而退出校園,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尸位素餐者、鑽營牟利者、弄權為樂者。可笑也可悲的是,這三者既無志教育也無心教學,反而能在沒有教育空間的校園內揮灑自如。因此,缺乏教育空間情況再不改變,香港的教育,必將在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下走向末路,我們學生的未來也將從此走向絕路。
 
(封面圖片:Pixabay)

陳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