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皮仔自學團

2015年初,我在台灣的另類教育旅程走到最後階段了,我有幸能獲得種籽學苑家長的邀請,住在他們家一個晚上。他們的家位於種籽學苑不遠的地方,名為花園新城,環境有如香港的康樂園、錦繡花園、愉景灣等,他們的房子能從高處遠看台北市,在那裏看台北市的夜景,很美! 那天晚上,我分享了全中人學的見聞,而他們也分享了種籽學苑的學習生活,也分享他們準備讓孩子升讀屋苑內,由家長組成的「赤皮仔自學團」。赤皮仔很特別,在面書上的介紹是這樣的:「赤皮仔創立於2012年,是新北市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的團體自學計畫。由新店區花園新城的一群家庭所組織,目前有國中階段學生20名左右。赤皮仔自學團扎根社區,運用教育2.0概念及對在地議題的關心,展開半日學習半日做事的中學階段教育模式。赤皮仔嘗試作出一個教育與社區結合的團體自學模式,讓台灣各地中學階段孩子可以留在自己的社區或附近,運用各種教育及社區資源進行學習,並互相支援。」 非學校型態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次認識赤皮仔自學團,是2014年8月的時候,那時我剛到台灣全人中學,參加全人的新生入學活動後,全校教師會到台北烏來一間溫泉旅館開會、交流等,其中一天,便是找來赤皮仔創辦人來分享自學團的事。 強調自主學習的種籽學苑,在二十多前於台北烏來鄉創立,卻只一直只能開辦小學課程,這麼多年來,一直有家長希望種籽能申辦中學,讓孩子能順利銜接上同一理念的自主中學。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種籽學苑創辦人李雅卿女士,曾到一間體制內中學內,實驗另類中學的可能性,與體制內學校共用校舍,實驗成果豐富,可惜得不到當時市政府支持,未能正式開辦實踐自主學習的中學課程。要辦一所政府認可的中學,一點也不容易。且看全人中學的創校過程,也是千辛萬苦的歷程。 另一方面,種籽學苑的畢業生及家長,對另類中學的渴求越來越大,他們希望在種籽學苑的學習理念,能延續至中學階段,他們大都居於鄰近種籽學苑的花園新城,當在家日漸可能的情形下,由家長們共同營辦共學團體的理念開始成形,然後,赤皮仔自學團終於面世了。 赤皮仔和一般學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單看簡介的內容,便令人好奇,赤皮仔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事實上,赤皮仔不算是一所學校,她沒有校舍,沒有聘用很多全職教師。他們善用社區的資源,例如公共圖書館、家長的房子、社區設施作為教學地點。赤皮仔學制也很不同,採用無學年制的混齡教學,學生人數也只有二十位初中階段。無學年是學生不用年級分班,即是沒有所謂的中一、中二、中三;混齡教學,我想像大既是以能力及興趣分組學習。課程強調在「做中學」,認為真實生活就是教育的土壤,另一個說法或許就是體驗教育,認為第一身經驗是很重要的學習來源,教師教學不會太依賴教科書,教師亦不可能「依書直說」、「照本宣科」。赤皮仔仍然保留學校課程如數理、文史等,但仍引入主題活動,例如他們試過由養雞開始,學習如何建雞舍,如何與雞相處等。 赤皮仔全職教師不多,多是兼任教師,不少是有專業背景的家長兼任教師,他們專業又熱誠,努力嘗試把枯燥的課堂,變得非常有趣。若面對孩子沒有興趣的學科,那該怎麼辦?那只好觀察孩子沒有興趣的原因,找到適合的教法,因材施教說出來容易,卻不容易實踐。 因為民間長期的努力爭取及實踐,全台灣像赤皮仔的自學團或共學團越來越多,為非學校型態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師生人數少,成本低,令教育多元化變得越來越可能,改變學校教育令人刻板的印象,就是那種每天穿校服上學,學生一排排坐在書桌上,聆聽教師講解書本內容的畫面,有改變的可能。 記得曾向香港教育局申辦自然學校時,不獲教育支持,其中一個理由便是自校的師生人數太少,擔心課程多元化不夠。現在台灣赤皮仔自學團在實踐比自然學校更小型的學習型態,一樣可以有很豐富的學習元素,這不是也可能嗎!我想對孩子來說,與其每天一日復一日在教室裏呆坐,不如逃離書本那刻板的學習內容,走到廣濶的戶外世界去探索,與友伴同行,更來得有趣可行。 圖片:作者提供。

2015年初,我在台灣的另類教育旅程走到最後階段了,我有幸能獲得種籽學苑家長的邀請,住在他們家一個晚上。他們的家位於種籽學苑不遠的地方,名為花園新城,環境有如香港的康樂園、錦繡花園、愉景灣等,他們的房子能從高處遠看台北市,在那裏看台北市的夜景,很美!

那天晚上,我分享了全中人學的見聞,而他們也分享了種籽學苑的學習生活,也分享他們準備讓孩子升讀屋苑內,由家長組成的「赤皮仔自學團」。赤皮仔很特別,在面書上的介紹是這樣的:「赤皮仔創立於2012年,是新北市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的團體自學計畫。由新店區花園新城的一群家庭所組織,目前有國中階段學生20名左右。赤皮仔自學團扎根社區,運用教育2.0概念及對在地議題的關心,展開半日學習半日做事的中學階段教育模式。赤皮仔嘗試作出一個教育與社區結合的團體自學模式,讓台灣各地中學階段孩子可以留在自己的社區或附近,運用各種教育及社區資源進行學習,並互相支援。」

赤皮仔創辦人。
赤皮仔創辦人。

非學校型態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次認識赤皮仔自學團,是2014年8月的時候,那時我剛到台灣全人中學,參加全人的新生入學活動後,全校教師會到台北烏來一間溫泉旅館開會、交流等,其中一天,便是找來赤皮仔創辦人來分享自學團的事。

強調自主學習的種籽學苑,在二十多前於台北烏來鄉創立,卻只一直只能開辦小學課程,這麼多年來,一直有家長希望種籽能申辦中學,讓孩子能順利銜接上同一理念的自主中學。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種籽學苑創辦人李雅卿女士,曾到一間體制內中學內,實驗另類中學的可能性,與體制內學校共用校舍,實驗成果豐富,可惜得不到當時市政府支持,未能正式開辦實踐自主學習的中學課程。要辦一所政府認可的中學,一點也不容易。且看全人中學的創校過程,也是千辛萬苦的歷程。

另一方面,種籽學苑的畢業生及家長,對另類中學的渴求越來越大,他們希望在種籽學苑的學習理念,能延續至中學階段,他們大都居於鄰近種籽學苑的花園新城,當在家日漸可能的情形下,由家長們共同營辦共學團體的理念開始成形,然後,赤皮仔自學團終於面世了。

赤皮仔和一般學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單看簡介的內容,便令人好奇,赤皮仔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事實上,赤皮仔不算是一所學校,她沒有校舍,沒有聘用很多全職教師。他們善用社區的資源,例如公共圖書館、家長的房子、社區設施作為教學地點。赤皮仔學制也很不同,採用無學年制的混齡教學,學生人數也只有二十位初中階段。無學年是學生不用年級分班,即是沒有所謂的中一、中二、中三;混齡教學,我想像大既是以能力及興趣分組學習。課程強調在「做中學」,認為真實生活就是教育的土壤,另一個說法或許就是體驗教育,認為第一身經驗是很重要的學習來源,教師教學不會太依賴教科書,教師亦不可能「依書直說」、「照本宣科」。赤皮仔仍然保留學校課程如數理、文史等,但仍引入主題活動,例如他們試過由養雞開始,學習如何建雞舍,如何與雞相處等。

赤皮仔全職教師不多,多是兼任教師,不少是有專業背景的家長兼任教師,他們專業又熱誠,努力嘗試把枯燥的課堂,變得非常有趣。若面對孩子沒有興趣的學科,那該怎麼辦?那只好觀察孩子沒有興趣的原因,找到適合的教法,因材施教說出來容易,卻不容易實踐。

因為民間長期的努力爭取及實踐,全台灣像赤皮仔的自學團或共學團越來越多,為非學校型態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師生人數少,成本低,令教育多元化變得越來越可能,改變學校教育令人刻板的印象,就是那種每天穿校服上學,學生一排排坐在書桌上,聆聽教師講解書本內容的畫面,有改變的可能。

記得曾向香港教育局申辦自然學校時,不獲教育支持,其中一個理由便是自校的師生人數太少,擔心課程多元化不夠。現在台灣赤皮仔自學團在實踐比自然學校更小型的學習型態,一樣可以有很豐富的學習元素,這不是也可能嗎!我想對孩子來說,與其每天一日復一日在教室裏呆坐,不如逃離書本那刻板的學習內容,走到廣濶的戶外世界去探索,與友伴同行,更來得有趣可行。

圖片:作者提供。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