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戚繼光──鐵血兵團戚家軍

這支軍隊雖然只有三千人,但打起仗來都都能以一當十,場場戰勝。

十六世紀中葉,倭寇勢力大張,掠劫東南沿海居民。其作風並非一般盜賊般搶奪財物後呼嘯而去,而是盤踞村落,奸淫擄掠,對村人性命殺予奪,隨其肆虐。蹂躪當地居民,使之陷入無法無天的恐怖世界。

倭寇鬼哭神號 動魄驚心

當時中國沿海居民在海禁通商下營海上走私貿易,官府鞭長莫及,眼開眼閉。長久以來造成一股海上勢力,肆無忌憚活動。而日本則處於戰國時代末期,豐臣秀吉兵團為德川幕府所敗,敗兵逃入海上為寇,進犯東南沿海,與海盜作及走私奸商勾結,以掠奪為生。

倭寇多是豐臣秀吉麾下敗兵,絕非一般烏合之眾,善於作戰。倭寇中嚴明紀律,作戰時互相呼應。進犯時有戰術,有計劃,法度嚴謹。先派少數人潛入村落窺探,或使當地人作響導。進攻時會先佯敗,再圍殺明軍。且作戰時擅於製造恐怖氣氛,以海螺嘟嘟聲指揮作戰兼擾亂對方心神。日本武士戴上惡鬼臉具,打扮古怪駭人,使人見之不寒而慄,不敢對抗。倭寇最厲害的是倭刀精利,一刀劈下,連劍連人斬成兩截。倭寇入境時燒殺搶掠,警號處處。入侵初期戰無不勝,明軍驚心逃竄。倭寇之摧枯拉朽,直如虎入羊群,明軍束手無策。

倭寇乘坐載上百人大船登陸,大舉出動時達三五十艘大船共同進退,人數每每達數千人。及後倭寇變本加厭,不止搶奪財寶,且尚登陸建立基地,圍攻城池,收買及裹脅漢人加盟引路,大張旗鼓入侵。高峰時曾結集人眾兩萬兵員,儼然強國勁旅。

倭寇常常以寡敵眾,亦取得勝利。一次曾有一股七五十人倭寇,登陸後深入腹地,越過杭州經淳安入安徽,逼近蕪湖,繞南京城一匝。當時南京駐軍12萬,軍士迎抗,最終殲滅倭寇,而明軍斯役據稱竟被殺4000餘人之多。其聲勢之酷烈,朝野震動,沿海各省海濱村戶,惶恐終日。

明代軍務日弛 不堪一擊

明朝開國之時,朱元璋軍隊掃平起義群雄,驅逐蒙古軍竄逃漠北。大將徐達常遇春等名將,敵人聞名膽喪,何等威風?及燕王即位,國勢之盛,當世莫敢攖其鋒者,軍威四播。可是明承宋陋,重文輕武。當然害怕軍人擁兵謀反,亦因「土木之變」後未有大型戰爭,軍務廢弛。

明朝武將統由文官節制,軍餉亦由文官控制,軍士地位低微。明代本設200萬軍戶,屬強定性質,每戶出男丁一人,軍隊便有200萬之眾,聲勢浩大。但時歷百多年後,下層軍士不少人不甘當兵,既軍餉微薄,更時遭長官剋扣,故流散者眾,不復當年。且有兵丁淪為軍官僕役,或被指派營造或運輸勞工,故逃亡軍籍或換籍者大有人在。而廟堂朝廷之上,文官好作空言高論。對當機立斷主戰投入戰鬥者,被評好功嗜殺,貪功冒進。武將猶豫不決按兵不動者,則被譏為畏縮不前,養寇自重。情況如此,軍人何來士氣?

及至與倭寇對陣時,倭刀精利,擋者披靡,又何以泱泱大國明軍之武器不及小小島民利刀?經後人考據,原來明軍主要武器是纓槍。此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械,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軍隊所用,用以代替矛。

因明代戰鬥注重步兵和騎兵。此等長槍簡單易用、造價低、長度有優勢,適合高地平原衝刺搏鬥。如今與倭寇沙灘平地山澗追逐搏殺,則用刀更為有利。倭刀又何以如此精利呢?在於日本武士人人隨刀掛身,倚靠此刀保身立命,風尚精研製刀,據云精製鋼刀之法在唐代時傳至日本。日人不愛纓槍而愛刀,遂將製煉鋼刀之法發揚光大,精心研製。

本來明軍確對倭刀忌憚,但在戚家軍與倭寇一次戰役中殺死倭酋,在倭酋屍身中搜得煉精鋼刀之法,研究之下,亦製得寶刀匹敵,便是後來著名的「戚氏軍刀」。

鐵血兵團 軍法嚴苛

戚繼光(1528—1588),山東微山人。生於將門,自幼便立志保家衛國,17歲時承襲父親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在山東一帶對抗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調任到倭患最嚴重的浙江。甫就任時但見區衛所空虚,士兵老弱;將官不懂兵法,不習武藝。由於原駐軍隊無戰鬥力,熟知兵法的戚繼光於是提出創辦勁旅戚家軍。

首先,戚繼光選士另有一套,愛用淳厚體健鄉農,拒用臉色白晰、眼神輕靈及市井浮滑之徒。強調軍中不帶個人色彩,個人高強武藝不被重視,戰場上重視合拍合作,再三申明全隊人員配合的重要性。實行連坐法,賞罰一體。建立鐵一般紀律。即使一戰役敗,士卒只要勇敢作戰亦有賞,一顆敵人頭顱賞銀三十兩。集訓時離隊小便者則被割去耳朵。 一次戚家軍三千人在郊外列陣,適逢大雨滂沱,戚家軍竟然從清晨筆直站立至黃昏,不動如山。戍守原來邊軍見到大為驚駭,才體會到軍令森嚴的可畏。這支軍隊雖然只有三千人,但打起仗來都都能以一當十,場場戰勝。

戚繼光要求軍士刻苦訓練戰鬥技術外,尚重精神教育和愛國教育,常常訓話勉勵士兵,提高士氣。自從1559年成立三千人的戚家軍以來,從未敗陣。後來擴充至一萬人。至1564年大敗倭寇,剿滅外患取得徹底勝利。

(待續)

楊興安